第127章 巡查禁军营(1/2)
熙宁二年,正月初十。汴京城内依旧沉浸在新年的余韵中,走亲访友的百姓络绎不绝。
然而,在城西的皇家禁军大营,气氛却与城内的松弛截然不同。虽也悬挂着一些应景的红灯笼,但空气中弥漫的,是操练时扬起的尘土味、兵甲摩擦的金属声,以及一种无形的肃杀之气。
辰时三刻,数骑轻装简从的人马抵达营门。守卫的军士验过腰牌后,脸色骤变,慌忙欲行大礼,却被为首之人用眼神制止。
来人正是便服简行的皇帝赵顼,他身后跟着枢密使吕公弼,以及殿前司都指挥使曹侑——曹太皇太后的弟弟,一位在军中资历深厚、代表着外戚与将门势力的老将。
赵顼没有直接进入中军大帐,而是让曹侑引路,在吕公弼的陪同下,信步巡视起营区。他看得仔细,从士卒的营房、伙房,到校场上的日常操练。
看到一队正在练习枪阵的军士虎虎生风,赵顼驻足良久,微微颔首,对曹侑道:“曹将军带兵有方,将士们精气神十足,朕心甚慰。”
曹侑连忙谦逊,但脸上不免露出一丝自豪。
随即,赵顼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随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关注:
“眼下还在年节里,上元灯会转眼即至。届时京城弛禁三日,百姓欢庆,人流如织。”
他目光扫过吕公弼和曹侑,“京畿安危,系于禁军一身。届时要多辛苦诸位,加派得力人手,协同开封府,加强各处巡查,务必确保万无一失,让百姓过个安稳祥和的佳节。”
这番话,于情于理,无懈可击。既体现了皇帝对将士的关怀(肯定其操练成果),更将禁军的职责与百姓的安乐联系起来,赋予其崇高的使命感。
吕公弼和曹侑自然凛然遵命,这番“节庆安保”的嘱托,完美地掩饰了赵顼此行的更深层目的。
巡视完毕,赵顼才在曹侑等人的簇拥下,步入戒备森严的中军大殿。
殿内,收到紧急通知的禁军主要将领——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的三衙高级军官们,已整齐肃立,甲胄在身,鸦雀无声。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敬畏与忐忑的气息。
赵顼在正中主位坐下,吕公弼与曹侑分立两侧。他没有立即说话,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位将领的脸庞,那目光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让久经沙场的宿将们也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
“今日朕来,一为看望将士,二为……”赵顼顿了顿,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与诸位爱卿,议一议我朝禁军的未来。”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瞬间凝固。所有人都知道,“禁军的未来”这几个字背后,指向的是什么——那项在去年因河北大灾而被迫暂停的“裁撤老弱、省兵汰冗”计划!
赵顼没有绕圈子,直接切入核心:“去年,朝廷初行省兵之策,成效初显,裁撤安置一万四千余人。
然,河北突发巨灾,为防溃兵流民合流生变,不得不暂缓推行。”
他的语气带着一种实事求是的冷静,“如今,灾情渐稳,而我朝禁军员额庞巨,耗用国力泰半,冗员不除,精锐难兴。此乃关乎国运之大事,不容久拖不决。”
他看向身旁的吕公弼:
“吕枢密,你是具体操持此事之人。将今年的方略,尤其是如何做到‘汰弱留强、安置得当、不激军变’的细则,给诸位将军交个底。”
吕公弼应声出列,他神色肃穆,展开一份早已备好的文书。他没有宣读冗长的条文,而是提纲挈领,语气坚定:
“陛下圣虑深远。今年省兵,枢密院与三司议定,首要在于‘公允’与‘有序’。”
“其一,严立标准:以年龄、体能、技艺考核为准,绝不徇私。
其二,优给遣散:裁撤者,依例发放遣资,并令地方官府优先安置厢军或归农,确保其有生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