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名字自己长出来(2/2)
可周慧敏没有撕,没有砸。
她只是从围裙兜里掏出一把锈迹斑斑的小剪刀,剪下一小段麻绳,然后颤巍巍地将两块木牌并在一起,用绳子牢牢绑紧,再挂回原处。
风起,两牌紧贴,随风轻晃,像两个终于学会并肩行走的人。
林野站在厨房门口,久久未动。
心口的荆棘纹身蔓延至此,仿佛第一次真正舒展。
它不再只是伤痕的印记,而成了连接的根系——从童年牢笼,穿过青春期的溃烂,直至此刻,在沉默中生出了新的枝芽。
她没说话,只是轻轻靠在门框上,看着那对相依的木牌,在晚风中轻轻摆动,像一句迟来三十年的“我在”。
夜深后,江予安回来,鞋声很轻。
他没问阳台的叶,没提墙上的影,也没碰铁盒里的纸船。
他只是把一件旧外套挂在椅背上,袖口露出半截陶罐的轮廓。
林野没注意。
她正望着窗外的月光,想着明日要不要给山茶换盆。
而那只陶罐,静静躺在阴影里,表面粗糙,釉色斑驳,像一段被时间掩埋又挖出的秘密。
江予安带来的陶罐静默地蹲在玄关的阴影里,像一位久居尘世却不愿开口的老者。
林野起初并未多看它一眼,只当是博物馆又一件被时间磨去棱角的遗物——残缺、朴素、带着泥土烧制时的粗粝气息。
可当江予安轻轻将它放在桌上,掀开布巾,指尖抚过那圈深浅不一的刻痕时,她的心忽然沉了一下。
“有人用它煮过药。”他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后来煮粥,再后来……就只装雨水了。”
林野蹲下身,视线与陶罐齐平。
内壁斑驳,釉面剥落处露出灰黄胎土,底部一圈凹陷的刻痕歪斜盘绕,隐约是个“好”字,却少了右下方的一撇,如同一句未说完的宽恕。
她没问是谁留下的,也没问为何修复后会来到这里。
有些事不必说清,就像伤口愈合前总会渗血,而她早已学会在沉默中辨认痕迹。
她将陶罐搬到窗边,每日倒进半罐清水,不多不少。
风从阳台穿堂而过,捎来山茶花瓣、梧桐碎叶、甚至一两根鸟羽,都随缘落入水中。
她不再擦拭罐口,也不搅动水面,任其自行沉淀,仿佛这小小容器正替她承接那些说不出口的岁月。
第六天傍晚,夕阳斜照,水光微漾。
她走过时脚步一顿——水面之下,泥沙与落叶自然堆叠出一道弧线,竟拼成一个完整的“林野”。
笔画清晰,不似人为,反倒像某种沉睡已久的印记终于苏醒,在寂静中浮出真相。
她笑了,眼角微微发烫。
没有拍照,没有呼喊江予安来看,她只是静静看了一会儿,然后把陶罐端到玄关,放在那只空碗旁——那是她小时候母亲曾用来盛米的旧碗,如今早已不用,却一直搁在那里,像一座无人祭拜的碑。
现在,两个容器并列而立:一个曾盛粮食,一个盛过药与雨;一个代表生存,一个承载遗忘。
而它们之间,终于有了一点名字的重量。
夜里她梦到自己化作那片山茶叶,被卷进纸船,顺着记忆的暗流漂回童年老屋。
地板吱呀作响,墙角霉斑如墨迹蔓延,她撞上当年被撕碎日记飞溅的纸屑,碎成无数片,每一片落地即生根,抽出嫩芽,每片叶脉间都浮现出“林野”二字。
她想喊,却发不出声,直到惊醒。
月光洒在床沿,凉得像一层薄霜。
她转头,看见江予安站在阳台,背影安静,手中炭笔正一笔一划描摹陶罐表面的水痕字迹。
他画得很慢,像是怕弄疼那个名字。
她没出声,只是起身,赤脚走到他身后,从抽屉里取出那支绿蜡笔——和梦里滑落泥土的那一支一模一样。
她轻轻塞进他掌心,在他手指上写下三个字:
“别描,它自己会。”
他顿住,抬眼望她。
夜风拂过山茶苗,第七片叶子正在悄然展开,边缘微卷,像一只收拢的唇,欲言又止。
林野的目光落在那新叶上,心跳忽地缓了一拍——叶背朝上的纹路中,“林”字的末笔拖曳而出,却戛然而止,断裂在脉络分叉处,仿佛被无形的风吹断了最后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