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荆棘中的常春藤 > 第413章 她没说出口的那句话

第413章 她没说出口的那句话(1/2)

目录

林野点开邮件箱里那封无署名的邮件时,窗外正掠过一道低沉的雷声。

雨没下起来,但空气已经沉得能拧出水来。

她没急着打开附件,只是盯着屏幕上的文件名看了许久——“扫描_001.pdf”,冰冷而克制,像一段被刻意抹去情绪的录音。

鼠标轻点,图像缓缓加载出来。

一张信纸的扫描图铺满全屏。

边缘焦黑卷曲,像是从火中抢出的残骸,右下角甚至缺了一角,仿佛火焰曾贪婪地舔舐过那里。

纸上只有一行字,蓝黑色墨迹微微晕开,笔画颤抖得几乎不成形:

“我想写满整页对不起,可笔尖一碰纸就抖。”

她的呼吸顿住了。

指尖不自觉地抚上心口——那片荆棘纹身正微微发热,不是往日那种刺骨的痛,而是一种沉在血肉深处的震颤,熟悉得令人心悸。

这温度,这频率……她闭上眼,童年记忆便如潮水倒灌:六岁那年练钢笔字,周慧敏站在身后,手覆在她的小手上,一笔一划地写“认真”二字。

笔杆传来的细微震颤,和此刻信纸上那歪斜却竭力控制的笔迹,竟如出一辙。

她忽然明白,是谁的手,在火光中挣扎着写下这句话。

但她没有追问,也没有回复。

她只是默默将这封邮件打印出来,用一枚银色书签夹进《沉舟录》初版的扉页——那是她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小说,封面是暴风雨中的独木舟,沉没与前行之间,只差一口气。

书页间早已躺着一行鲜红的批注,是当年周慧敏留下的:“你写的都是负能量,不许再出这种书。”如今,这行焦黑边缘的告白静静躺在它旁边,像一场迟来二十年的对话,终于有了回音。

那天晚上,江予安做了清汤面,洒了点葱花,香气很淡,却让人安心。

他没提那封信,也没问她下午沉默的原因,只在收拾碗筷时随口道:“社区文化中心最近在筹备一个新项目,叫‘家庭声音档案馆’。”

林野抬眼看他。

“收那些没说出口的话。”他擦着手,语气平静,“比如父母写给孩子的、从未寄出的信。不会公开,也不强制分享,只是……让它们存在。”

灯光落在他侧脸,映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柔软。

林野怔住。

她当然知道他在说什么——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公共文化场议,而是一扇他悄悄为周慧安留下的门。

不是逼迫,不是审判,也不是要求道歉。

而是告诉那个站在雨中不敢进门的女人:你说不出来,也没关系。

只要你想留下痕迹,这里就有地方容得下它。

她低头搅了搅杯中的茶,热气模糊了视线。

原来有些温柔,并不需要言语;原来有些人,会用整个生命去学习如何接住另一个人的破碎。

三天后,《歪读》巡回展在上海站开幕。

展览设在老城区一座改建的旧图书馆里,砖墙斑驳,穹顶高远,像一座被遗忘的教堂。

展厅中央是那面着名的“记忆墙”,数百张剪碎的家庭影像钉在白板上,每一块都附着一句留言,轻如耳语,重如墓碑。

林野每天巡展两次,记录观众反应,调整布展细节。

第三天傍晚,工作人员悄悄告诉她:“有个女人,连续三天都在门口站着,不进来,也不走。每次都穿灰呢大衣,手里攥着一支红笔。”

她心头一颤。

第四天清晨,她特意提前到场。

果然,在入口处的雨棚下,周慧敏独自立着,背影佝偻,像被什么无形的东西压弯了脊梁。

雨水顺着檐角滴落,打湿了她的袖口。

她没撑伞,也没看展牌,只是反复摩挲着手里的红笔,仿佛那是她唯一还能握住的东西。

林野没有上前。她退到展厅深处,藏身于一根立柱之后,静静看着。

终于,上午十一点十七分,周慧敏动了。

她深吸一口气,推开展厅玻璃门,脚步缓慢却坚定地走了进来。

人群自动为她让开一条路——或许是因为她身上那种与展览气质奇异地契合:一种压抑已久的、即将倾泻却又迟迟不肯开口的沉重。

她在“未完成拼图”展区前停下。

灯光恰好打在那三块割裂的照片上:童年的林野笑得灿烂,周慧敏的手搭在她肩头,林国栋站在人群边缘,目光低垂。

中间大片空白,空得让人心慌。

良久,周慧敏从包里取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