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春天从裂缝开始(1/2)
发布会结束后的余温还悬在空气里,像一场暴雨过后未散的潮气。
老图书馆的拱顶下,人群渐渐退去,脚步声在木地板上拖出细碎的回响。
有人低头整理书页,有人悄悄擦拭眼角,还有人站在那幅放大修复图前久久不动,仿佛被什么看不见的东西钉住了。
林野仍坐在角落,帆布包搁在膝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心口的位置。
那里曾是痛的源头——童年周慧敏一记耳光后浮现的第一根荆棘,青春期焦虑症发作时蔓延至锁骨的黑色枝蔓,成年后每一次情绪崩溃都让纹路更深一分。
它曾像活物般啃噬她的血肉,逼她在深夜蜷缩成团,用指甲去抓挠皮肤,试图把那股灼烧感抠出来。
可此刻,它只是微微发烫,像一块捂热的石头贴在胸口,不再割裂,也不再溃烂。
她低头看了眼脚边那个木盒——“匿名心声盒”。
里面已经塞满了纸条、信封、褪色的照片,甚至一枚生锈的钥匙。
而那个牛皮纸袋安静地躺在最底层,边缘被磨得起了毛边,像是藏了太久的秘密终于见光。
她没打开。
不是不敢,而是忽然明白:有些话不需要读完才懂。
就像母亲攥着那本日记本的手,指节泛白,却始终没有靠近;就像那袋贺卡上重新写下的字迹,“妈妈爱你,只是以前不会说”——这不是辩解,也不是求和,而是一次迟来的、笨拙的呼吸。
这呼吸不属于现在,也不属于过去,而是在时间裂缝中挣扎多年后,终于吐出的一口气。
她想起十三岁生日那天。
窗外飘着雨,她穿着洗得发灰的校服,在餐桌前等了一句“生日快乐”。
父亲林国栋低头吃饭,筷子夹菜的动作机械得像设定好的程序;母亲周慧敏批改学生作业到深夜,抬头看了她一眼:“别浪费时间许愿,明天月考,九十分以下别进家门。”
那晚她在日记本上写:“今天……我想吃一块奶油蛋糕。”第二天,本子被翻出,撕下一页,烧成了灰。
如今那些被退回的贺卡,一张张都被母亲重新誊写过。
字迹工整得近乎虔诚,每一笔都像在赎罪。
可林野知道,真正的救赎从不始于道歉。
它始于一个人终于愿意承认自己也曾被困住——就像周慧敏年轻时也是被母亲用“优秀”二字勒紧喉咙的女儿,是被丈夫沉默压垮情感的妻子。
高压不是天性,而是代际创伤的复刻;逃避也不是冷漠,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湮灭。
江予安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
“我们总以为完整是拼回所有碎片。可有些器物,裂痕成了它最独特的纹养。”
她抬眼望向展厅中央那块宋代陶片。
阳光斜照进来,恰好落在底座内侧那行歪歪扭扭的刻痕上:“林野2025”。
那是她十二岁参观博物馆时偷偷留下的名字,当时管理员厉声呵斥,说这是破坏文物。
她哭着擦掉,回家却被母亲罚抄《弟子规》三遍。
而现在,这道“污点”被保留下来,嵌入修复结构之中,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原来伤痕也可以被供奉。
原来不完美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抵抗。
她轻轻闭了闭眼。
这些年她写了太多痛苦,把童年剖开给陌生人看,用《荆棘摇篮》系列小说喂养读者的眼泪。
但她从未真正问过:我为什么要讲这些?
是为了控诉?
为了疗愈?
还是仅仅因为,只有通过书写,她才能确认那些事真的发生过?
直到今晚,看到留言墙上那一张张稚嫩纸条,听到女孩颤抖举手时压抑的抽息,她才恍然——
这不是她的故事独有。
每一个说“我家也是这样”的人,都在替年幼的自己发声。
他们在借别人的嘴,说出自己从未敢出口的话。
风从玻璃顶的缝隙钻进来,吹动了投影幕布的一角。
林野缓缓站起身,动作很轻,像是怕惊扰某种正在苏醒的东西。
她没走向讲台,也没回应任何工作人员关于合影或采访的提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