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春天从裂缝开始(1/2)
《歪读》新书发布会那天,天空灰得像一张未冲洗的底片。
会场设在老城区一栋改造过的旧图书馆里,阳光从拱形玻璃顶斜切进来,落在地板上斑驳如碎纸。
林野没走红毯,也没接受媒体采访。
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棉布衬衫,袖口磨出了毛边,像是特意穿回了某个记忆里的清晨。
她拒绝坐主位。
工作人员搬来圆桌、软垫和一盏落地灯,原本设计成演讲台的区域被悄然撤空。
林野只是轻轻摆手,将唯一的椅子搬到角落,离人群三步远的地方坐下。
她没有开灯,也没有打开提词器。
读者陆续入座,大多是年轻女性,也有几个中年男人,沉默地翻着手中的书。
有人眼眶微红,有人低头摩挲封面上那道故意留白的裂痕——《未完成拼图》,那是《歪读》的封面设计,一片空白占据了右下角,仿佛一块永远拼不上的碎片。
灯光调暗了些。
林野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得像一根针穿过寂静:“这本书不是答案,是提问。”
她顿了顿,指尖无意识抚过心口。
那里,荆棘纹身静静伏着,不再灼烧,也不再溃烂,只有一丝温热,如同冬眠后初醒的血脉。
“关于那些说不出的爱,藏不住的痛,还有……”她笑了笑,“歪着也能走的路。”
投影亮起,画面正是《未完成拼图》的电子版封面。
静止五秒后,镜头缓缓下移——不知是谁,在展墙底部贴了一张小纸条,字迹稚嫩却坚定:
“我家也是这样。”
底下又陆陆续续多了几张回复:
“我爸抽烟但从不说话。”
“我妈总说‘为你好’,可我只想她抱我一次。”
“我们家吃饭从不开灯。”
林野看着,眼底泛起一层薄雾,但她没有擦。
她知道,这些字不是写给她的,而是写给彼此的。
是无数个曾在黑暗里独自消化情绪的人,终于敢把伤口摊开在光下,哪怕只是借别人的故事当掩护。
这时,她看见了周慧敏。
母亲站在后排柱子旁,穿着一件藏青色的呢子外套,手里紧紧攥着一本皮面日记本——那是林野十三岁那年写又被退回的本子,上面曾被划满红叉,批注写着“不切实际”“矫情”。
如今它却被摩挲得起了毛边,像是被人反复翻开过无数次。
周慧敏没有上前。
她在签到处停留了几秒,放下一个牛皮纸袋,转身就走。
脚步很轻,几乎没发出声响,像怕惊扰什么。
工作人员后来发现了那个袋子,交给林野时有些犹豫:“要当场拆吗?”
林野摇头。
她接过纸袋,手指触到粗糙的纸面,便已明白里面是什么。
她没急着看,只是将它轻轻放在脚边,然后推到了中间那个敞开的木盒前——那是她提议设立的“匿名心声盒”,任何人都可以投递一句话、一封信,或什么都不说,只放一件小物。
她把袋子放了进去,动作平稳,像完成一场交接。
那一刻,心口的荆棘微微发烫,却不疼了。
仿佛某种长久以来盘踞在血肉里的刺,终于松动了一寸。
不是因为它消失了,而是她不再需要用疼痛来证明它的存在。
江予安是在半小时后登台的。
他穿了件深灰色的羊绒衫,袖口卷起一截,露出手腕上那块旧表——林野认得,是他母亲留下的唯一遗物。
他没拿稿子,也没看观众,目光落在展厅中央那幅放大的修复图上。
“很多人以为,修复的意义在于复原。”他声音低而稳,带着博物馆讲解员特有的节奏感,“把破碎的瓷器粘合,把褪色的画作补全,让一切看起来‘完好如初’。”
他停顿片刻,指向照片细节:“但这张宋代陶片,我们在修复时做了一个决定——不掩盖背面的刻痕。”
镜头拉近。
那是一道细小的儿童涂鸦,歪歪扭扭写着“林野2025”,是多年前她在参观时偷偷刻下的名字。
当时被管理员发现还挨了批评。
如今,这道痕迹被保留在展台底座内侧,嵌入结构之中,阳光正好能照进去,让那行字泛着微光。
“有些伤痕,不该被抹去。”他说,“它们不是缺陷,而是时间的签名。我们修复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让人忘记破碎过,而是为了让人们知道——正因破碎过,才有了不同的光路照进来。”
全场静默。
有人悄悄抹泪,有人低头记录,还有人伸手摸了摸自己的手臂、胸口,仿佛也在确认某处隐秘的裂痕是否还在跳动。
林野坐在角落,听着,看着,心口那片荆棘忽然轻轻一颤。
不是痛,也不是热,而是一种近乎温柔的震动,像风吹过枯枝,唤醒了沉睡的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