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我妈也开始学写了(1/2)
林野站在监控屏幕前,目光黏在那个佝偻的身影上。
老人戴着浅灰色口罩,只露出一双微微发红的眼睛,手指枯瘦,捏着一块软陶,像是攥着什么沉甸甸的秘密。
她站在“刻写角”的木桌前,迟迟没有动笔,只是反复低头看着那团灰白色的泥块,像在确认它会不会开口说话。
然后她抬手了。
指节微颤,指甲边缘泛白,她在陶泥表面缓缓划下第一笔——“对”。
那一横很轻,几乎要被呼吸吹散。
但她没停,又添上“寸”,再是“又”字的转折。
三笔落下,“对不起”三个字歪斜地躺在软陶上,像三个站不稳的孩子。
可就在最后一捺即将收尾时,她的指尖忽然一顿,随即用力抹开——泥面塌陷,字迹模糊。
林野的心口轻轻一抽。
不是痛。
荆棘纹身蛰伏多年,早已习惯了撕心裂肺的刺扎,可此刻的波动却不同。
它低频地嗡鸣着,像一根旧弦被风吹动,发出喑哑的共鸣。
她认得这种感觉。
那是共情,不是伤害;是看见一个灵魂在笨拙地学着道歉,而不是命令别人原谅。
她没动。
值班室的门虚掩着,她只要推一下就能走出去,叫一声“妈”。
但她知道,如果现在出现,这块软陶会立刻变成证据,一句“你看,我都来了”就成了任务完成的印章。
而母亲需要的,或许不是被看见,而是允许自己看不见也能存在。
周慧敏又试了一次。
这次笔画更慢,仿佛每个字都在对抗某种无形的阻力。
可当“对不起”终于成形,她还是抬起手掌,将整片泥面揉成一团不规则的疙瘩。
她没扔,也没换新的,就这么捏着那块变形的软陶,站了许久,久到窗外的日光从斜照变成了平铺。
最后,她轻轻把它放进了展台旁的回收箱——那里堆满了未完成或废弃的刻写作品,等待统一粉碎重塑。
工作人员戴上手套,拎起箱子准备送去处理间。
林野几乎是本能地走出值班室,在对方按下粉碎机开关前拦住了他。
“这一块……能给我吗?”
她没解释。那人犹豫了一下,点头答应。
林野回到桌前,摊开掌心。
那块软陶已被揉得不成形状,指纹深深浅浅,边缘裂开几道细缝。
她用指尖轻轻抚过背面,忽然触到一道极浅的划痕——起笔顿挫,横折略带弧度,分明是个“野”字的开头,却戛然而止。
她怔住。
不是写给她的名字,也不是完整的表达。
只是一个想写又不敢写完的念头,藏在无人注意的背面,像一颗埋进泥土却忘了发芽的种子。
她没拿工具修复它,也没放进陈列柜。
沉默片刻,她起身走向读者捐赠区,打开《歪读》专属的捐赠柜,将这块残陶轻轻放入空位,贴上编号:“077”。
备注栏里,她写下四个字:未完成的‘我’。
那天晚上,她坐在书桌前,台灯洒下一圈暖黄的光。
桌上摆着周慧敏寄来的第二本《歪读》,封面干净,书脊贴着一张便利贴,上面写着:“第37页”。
上次她翻的是正文,这次她绕过章节,直接翻到最后附录的空白页。
铅笔字一行行浮现,工整得近乎僵硬:
船体打磨需顺纹,逆则裂。
打磨纸应由粗至细,每道工序不可跳级。
弧面处须以指腹施力,匀速推进,忌急压猛推……
是《船舶模型制作指南》的步骤抄录。
一字不差,一笔不苟,连标点都复制得严丝合缝。
林野盯着那些句子,忽然笑了,又忽然眼眶发热。
她懂了。
母亲一辈子活在“正确”里——教案要规范,作业要批改,人生要有标准答案。
她曾用这套逻辑去雕琢女儿,以为严厉就是负责,控制就是爱。
可现在,她开始抄一本关于“如何不破坏船体”的手册,仿佛在问:如果人也像木头一样有纹理,我是不是一直都在逆着她的生长方向用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