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174章 风往哪儿吹,账就往哪儿算

第174章 风往哪儿吹,账就往哪儿算(2/2)

目录

苏锦黎收下铜片时,只说了一句:“下次走角门,别再穿太医署官靴。”

没有追问来源,没有承诺保全。

可那一眼对视,已胜过千言万语。

此刻,苏锦黎回到王府西阁,将铜片置于烛光下细细端详。

编号“叁·柒·贰”——这个序列曾在某份残卷中出现过,关联的正是“青云簿”最初拟定名单时的一次秘议记录。

她缓缓合掌,将铜片收入袖袋。

窗外风声渐紧,吹动檐下铁马叮当作响。

她提笔写下两个名字:周元柏、赵九龄。

片刻后,墨迹干透,她轻轻吹去纸屑,将字条投入火盆。

火焰腾起一瞬,映亮她眼底沉静如渊的光。

苏锦黎召周元柏与赵九龄入府,是在一个无风的黄昏。

西阁门窗紧闭,烛火被压得极低,只一盏悬于案首,映得三人影子贴在墙上,如墨染般凝滞不动。

她未穿王妃正服,只着素色深衣,发髻用一支银簪随意绾住,看上去不像执权之人,倒像深夜独坐思事的旧时书生。

“铜片编号‘叁·柒·贰’,对应的是天启十三年冬月朔日的密议残档。”她将铜片置于案上,用一方白绢托着,仿佛它轻得能被呼吸吹走,“我在裴府老账本夹层里找到过一页残卷,提到当日有三名起居注官列席,其中一人中途离席——正是程砚秋亲笔所记。”

周元柏低头翻阅手中册页,指尖停在一条陈年记录上:“退仕中书舍人林崇远,曾掌先帝起居注七年,因贪墨案贬谪洛阳,迄今二十年未返京。”

“贪墨?”赵九龄冷笑一声,“当年查无实据,лnшь宫中一道口谕便削籍为民。此人素有‘铁笔’之名,记事不避权贵,连贵妃兄长私谒禁中都敢直书‘夜半叩关,内侍引灯而出’。”

苏锦黎轻轻点头,“所以他必须回来。”

她说这话时声音很轻,却像钉子落进木头,再难拔出。

“可如今朝廷对旧臣极为戒备,贸然起复,恐引猜忌。”周元柏皱眉。

“那就不是起复。”苏锦黎拿起朱笔,在纸上写下“史局协修”四字,“《历朝实录》修订已拖延三年,陛下前日还责问礼部进度。以修史为名,请贤返京,合礼合规。”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窗外渐沉的天光里,“车驾要慢。让他从洛阳一路走来,经河洛、过崤函、渡黄河——沿途安排地方学正请讲乡塾,访民间碑刻,听寒门学子诵经论政。”

赵九龄一怔,“您是想让他亲眼看见?”

“看见什么?”她反问,“看见金銮殿外也有读书声,看见百姓记得的史,和宫里写的不一样。”

室内一时寂静。烛芯爆了个小响,火光跳了一下。

片刻后,周元柏低声应道:“属下即刻拟文,以王府名义递呈史馆,再由谢侍郎顺势奏请内阁备案。”

“可以。”苏锦黎收起铜片,放入袖袋,“但记住——文书措辞要温厚,语气要敬老尊贤,莫提一字与先帝、遗诏相关。我们要的,是一个体面归来的老史官,不是一个被押解回京的证人。”

两人领命退下。

夜深后,苏锦黎独自留在西阁,望着案上尚未烧尽的纸灰。

那是她写下的另一份名单,没有交给任何人。

灰烬边缘残留几个字迹:林氏……义坊……

她忽然抬手,揉了揉太阳穴。

这些日子,她总梦到小时候在安国公府后巷洗衣的情景。

那些沉默的婢女,咬破手指缝补主子嫁衣的模样,至今还在她眼底晃动。

她们说不出话,也不被人听见,可她们记得每一针每一线背后的屈辱。

她起身推开窗,冷风扑面而来。

远处城南灯火稀疏,有一处却终夜不熄——那是她暗中拨款修建的义坊女塾,表面教妇人识字绣花,实则收集旧案线索。

近来已有几位曾遭强占田产、毁婚夺子的女子悄悄登门。

她凝视那一点微光,久久未语。

风又起了,吹动檐下铁马,叮当如铃。

有些账,不能只靠史官来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