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树倒了,根还在冒烟(2/2)
围观百姓越来越多。
有人抹泪,有人跪下,喃喃道:“咱们的话,终于有人肯教娃娃说了。”
苏锦黎站在街角人群中,没有上前。
她望着那些孩子,像看见一片刚刚破土的秧苗。
风吹过,他们微微摇晃,却站得很直。
可她的手指,早已悄悄攥紧了袖中的帕子。
当晚,她独自坐在灯下,翻开一本新送来的驿报。
边境无战事,漕运通畅,唯有一行小字引起她注意:南陵府上报“民怨沸腾”,称某庄推行新租,百姓不堪其扰。
她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
然后吹灭烛火,唤来心腹侍女。
“去告诉林素娘,”她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让她把‘绣口会’的人,都叫醒。”树倒了,根还在冒烟。
苏锦黎在灯下坐了很久,烛火映着她眼底的冷光。
驿报上那句“南陵府民怨沸腾”像一根细刺,扎进她早已布好棋局的神经。
她太清楚这些人的手段——新政初行,阻力不在田亩,而在人心;人心未动,便先造势,以“民怨”之名行反噬之实。
她吹灭蜡烛,屋内一暗,窗外却有风掠过檐角,带着秋夜的凉意。
“去告诉林素娘,”她轻声道,“让她把‘绣口会’的人,都叫醒。”
林素娘是她在三年前悄悄埋下的一颗子。
那时她刚重生不久,尚在安国公府夹缝求生,却已开始留意那些被世家踩在脚下的女子:被退婚的官婢、遭夫家驱逐的寡妇、因言获罪的女史……她们无权无势,却有一张嘴,一张能记住痛、传得远的嘴。
她将这些人暗中联络,以绣坊为名,结成“绣口会”——不是绣花,是绣话。
一字一句,皆从民间血泪中来。
如今,该收网了。
三日后,十本薄册悄然出府,纸张粗糙,装订简陋,封面上无题无印,只一行小字:“百村泣录,非官修,勿外传。”
书中无评断,无议论,只有原话——
“我爹累死在田里,他们说欠租未清,尸首不准抬走。”
“孩子饿得啃树皮,还说租交够了。”
“去年旱,今年涝,庄头照样牵牛抵债。”
每一则,都是一个村庄的伤口,每一句,都带着泥土与血的气息。
这书不卖,不出版,更不上奏。
它只流向最柔软的地方:尚书夫人晨起梳妆时顺手翻开的案头读物;太子乳母夜里哄睡小主子后偶然瞥见的残页;致仕老臣卧病在床,儿媳含泪念给他听的“乡野传闻”。
女人的眼泪,有时比奏章更有穿透力。
而与此同时,赵九龄在城西破庙截获密信,火漆已裂,内容触目惊心:兵部侍郎勾连旧皇庄管事,计划于秋祭大典当日,煽动数百流民伪装百姓,冲击太庙阶前,高呼“七王妃夺田乱法”,制造“民变”假象,再由御史台当场弹劾,一举扳倒新政。
消息呈至书房,赵九龄低声禀报:“是否提前缉拿?”
苏锦黎坐在窗边,指尖轻轻摩挲着袖中那份尚未送出的《百村泣录》抄本,闻言抬眼,眸光如冰。
“不必阻止。”她说。
萧澈正倚在屏风旁翻看一本旧历法,闻言抬眸,两人目光相接,无声片刻。
她转头问他:“你不是说,还藏着一道‘备用钟声’吗?”
他缓缓合上书页,唇角微扬,眼中寒光一闪:“嗯。它不会鸣响四十九声。”
“那它会响几声?”
“十三。”他低声道,“当年被抹去的那一声。”
风穿殿脊,远处钟楼阴影深处,一座小型浑象正在匠人手中悄然组装。
齿轮咬合,铜针微动,它不为报时,只为复刻——复刻那一声曾被权力强行消音的真相。
这一次,钟声不再只为揭谎。
它要成为新秩序的刻度。
夜深,苏锦黎独坐内室,案上摊开《百村泣录》原本。
她指尖停在其中两则口述之上,久久未移。
良久,她唤来赵九龄,声音极轻,却字字清晰:
“调取书中三则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