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2/2)
蒙恬面颊微热,仍昂首道:上将军之策,恬实难认同!
至于解释缘由,
即便道出,上将军也断不会采信,众人只会当作妄言!
蒙恬!
尔是要违抗军令吗?
莫非忘了大秦军规?
退下!
桓齮怒拍案几,须发皆张。
帐中诸将连忙将蒙恬拉出。蒙恬平日待人宽厚,在军中颇得人心。
.................
夜深时分,
蒙恬帐内,案上陈列两卷竹简。
他提笔疾书:父亲大人亲鉴.........恳请父亲转告王翦上将军,桓齮上将军之策若施行,秦军必败!
望父亲与王翦上将军另谋良策,禀明大王,切勿行险!
孩儿再三叩请!
蒙恬长舒一口气,搁下毛笔。以父亲对他的信任,见此书信定不会置之不理!
当然,若提及陈麟之事,即便父亲再信任自己,也难相信这番言论。
一个寻常秦人,年初就能预见大秦败局?
若非亲身经历,他自己也难以信服。
合上竹简,
他又看向另一卷空白简册。
陈麟兄!
虽知你身体欠佳,不忍劳你费神,但大秦若败,不知多少将士将埋骨异乡!
蒙恬摇头轻叹,
再次提笔书写。
片刻后,
他朝帐外高呼:
来人!
话音未落,两名亲卫已踏入屋内。
“速将此军报呈递咸阳家父!”
“另一份送往定阳城刘县令处,务必亲手交予麟兄!”
蒙恬将两卷竹简分别递出,又对前往上郡的亲卫再三叮嘱。
“末将领命!”
二人抱拳应声,转身疾步离去。
立于院中,蒙恬凝望暗沉天幕,眉间忧色未褪。
如今唯有寄望父亲、王翦将军,或是麟兄能解此大秦危局了。
——————
十日后。
上郡。
刘县令躬身立于陈麟身前,双手奉上竹简。待陈麟接过,便自觉退至远处静候。
陈麟正欲斟茶相待,刘县令急忙上前接过茶壶:“岂敢劳烦小友!”
浅笑颔首,陈麟未再多言。自那日猜出括兄身份不凡,他便料到这份军报所为何事——必是肥水战局果如所料,括兄前来求策破局。
竹简展开,字里行间俱是敬重与歉疚,更详述了秦赵两军态势。
陈麟摇头苦笑。
纵知历史脉络,然信息不全,纵有良策,那桓齮将军又岂会采纳?
但事关括兄性命……
沉吟片刻,终是将史书记载悉数写下。桓齮或不信,然括兄既以诚相托,此策当可护其周全。
“括兄勿忧。李牧用兵诡谲,恐将反袭宜安。兄若愿驻守该城,加固城防以待李牧,性命可保无虞。”
笔走龙蛇间,已将破局关键尽述。竹简交还刘县令时,陈麟勉力撑起身子。
“有劳了。”
刘县令连连摆手:“分内之事,在下告退。”
待脚步声远去,陈麟回味着“在下”二字。一县之尊对病弱之人如此谦称,括兄地位只怕远超所想。
单名一个“括”字……
史载大秦名将皆有姓氏,此人却如迷雾。
摇头轻笑,索性不再深究。药炉轻响,褐黄药汁倾入陶碗。刺鼻苦味常人难忍,于他却是寻常。
这些时日,身子确比从前爽利些——到底是括兄送来的珍稀药材,远胜市井粗劣之物。
药效相差悬殊!
这让他心中燃起一丝希望,谁不渴望拥有强健的体魄呢?他这副孱弱的身子已伴随他整整二十年。
然而短期内难以实现,毕竟先天体弱并非轻易可医。
不过他并未抱太大期望。
如今已是心满意足。
………………
(嬴政振臂高呼。
殿中百官俯身行礼,齐声高贺:
“臣等恭贺大王!”
“臣等恭贺大王!”
“臣等恭贺大王!”
声浪如潮,回荡于殿宇之间,乃至响彻整座王宫。
嬴政继续道:
“哈哈哈哈!”
“大秦已灭四国,诸卿皆立下汗马功劳!”
“待天下一统之日,寡人必**行赏!”
“愿诸卿与寡人共襄盛举,同睹大秦盛世!”
百官再次高呼:
“臣等多谢大王!”
朝会散后,章台宫内。
小朝议上,嬴政凝视王贲,冕旒下的目光意味深长:
“王贲,此次攻破大梁,你居功至伟!”
听闻此言,
王贲面颊发烫,远不及其父王翦那般沉稳。
若非那位先生献策,此战恐将损兵折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