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放权(2/2)
这场病,像是一道分水岭,让他看清了生命的轻重,也让他与舒云的感情,在历经权力、子嗣、岁月洗礼后,沉淀为更加纯粹、相濡以沫的依恋。
数日后,玄烨病愈临朝,颁布旨意,晋皇太子胤祚摄政王,总揽朝政,凡六部日常事务,皆由摄政王先行处理,遇重大事宜再行禀报。
此举标志着康熙朝权力格局的正式转变,一个由成熟稳重的太子主导政务的新时期,悄然来临。
而玄烨,在逐步放权之后,待在坤宁宫的时间果然多了起来,与舒云品茶对弈,含饴弄孙,享受着迟来的、寻常夫妻般的宁静生活。
时光流转,太子胤祚已至适婚之龄,其储君地位稳固,才华气度皆为朝野称道,大婚之事自然提上日程。
玄烨虽已逐步放权,但太子选妃关乎国本,他与舒云皆极为重视。旨意下达,新一轮的选秀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天下瞩目的焦点再次汇聚于紫禁城。
与以往不同,玄烨在舒云面前明确表态:“朕之后宫,有你足矣。此次选秀,专为祚儿择选贤良,充实东宫,以期早日开枝散叶,稳固国本。”这话既是给舒云定心丸,也是向外界明确传达皇帝本人不再纳妃的信号。舒云心中感念,更将全副心神投入到为儿子挑选佳妇之上。
体元殿内,秀女们按旗籍、家世排列,环肥燕瘦,各有千秋。舒云与玄烨端坐上方,胤祚亦在一旁静观。
他神色平静,目光沉稳,并无寻常少年选妻的羞涩或急切,更像是在审视未来辅佐自己、管理东宫的合作伙伴。
舒云仔细观察着每一位上前行礼的秀女,留意她们的仪态、谈吐,以及面对帝后太子时不卑不亢的气度。她心中自有衡量:太子妃之位,需德才兼备,家世清贵,能母仪天下;侧妃则或重才情,或重品性,需能襄助正妃,和睦后宫。
经过几轮严格的筛选,最终的人选在帝后与太子共同商议下确定。
太子妃的人选,落在了满洲正黄旗、大学士伊尔根觉罗·阿尔法的嫡孙女,伊尔根觉罗·静姝身上。此女出身名门,家风严谨,容貌端丽,性情温婉娴静,通晓诗书史籍,更难得的是言谈举止间自带一股沉稳大气,颇有未来国母风范。舒云仔细观察,发现她眼神清明,应对得体,且其家族在朝中根基深厚却并不张扬,是极为合适的正妃人选。玄烨与胤祚见了,亦觉满意。
两位侧妃,一位是汉军旗翰林院掌院学士之女,林氏婉茹。此女才华横溢,尤擅诗词书画,气质如空谷幽兰,能为东宫增添文采风流,其父为清流领袖,亦可平衡朝中势力。
另一位则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之女,博尔济吉特·其其格。她性格爽朗明快,骑射俱佳,健康活泼,代表着与蒙古联盟的巩固,能为皇家带来强健的血脉,其开朗的性子也能为东宫带来不同的气息。
旨意颁下,伊尔根觉罗府上自是欢天喜地,林府与科尔沁部亦感荣耀无比。
大婚典礼,比之当年恂贝勒的婚礼更为隆重盛大。太子胤祚身着杏黄色太子吉服,俊朗非凡,气度逼人。
在文武百官的见证下,他先后与太子妃伊尔根觉罗氏、两位侧妃行礼拜堂,场面庄严肃穆。
舒云与玄烨高坐于上,看着儿子完成人生大事,心中感慨万千。
舒云尤其注意着太子妃伊尔根觉罗·静姝,见她礼仪周全,举止雍容,与胤祚站在一起,宛如璧人,心中那块关于继承人内助的石头,终于彻底落地。
大婚之后,太子妃与两位侧妃入住东宫。舒云并未过多干涉东宫内务,只在太子妃初次觐见时,拉着她的手,温言叮嘱了许多,一如当年她的婆母太皇太后教导她一般,核心无非是“和睦妻妾,辅佐太子,绵延后嗣”。伊尔根觉罗·静姝恭谨应答,态度柔顺却自有主张,令舒云十分放心。
玄烨见东宫安稳,太子家庭和睦,更是彻底放下了心,笑着对舒云道:“如今祚儿身边有了知冷知热的人,朕与你,便真正可以享清福了。日后这宫里宫外的事,就让他们年轻人去操心吧。”
舒云依偎在他身旁,望着窗外东宫的方向,那里灯火通明,象征着帝国未来无限的希望与活力。她轻轻点头,心中充满了圆满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