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血战乌巢岗,死士赴国难(1/2)
第三卷·官渡之战\/第217章\/血战乌巢岗,死士赴国难\/
夜色像压在水上的石,黑得不反光。风自西北来,先在汴水皮上摸了一遍,才沿堤背轻轻攀上乌巢岗的梁与桁。更漏移了半刻,角声“三短一长”,北侧空营的尾灯迟了一息——那一息轻得像一根细线,却把看灯的人心钩住了半寸。
“入。”吕布立在堤头,青丝绕腕,指尖一垂。
张辽的“斩门”先行。门舌一听“叮”的轻响,他的楔子便像蛇信一样准确扎进“舌”与“闩”的缝,死死卡死。门只开了一寸,就再也合不上;再推,便“咔”的一声像喉结脱位。张辽不喊杀,手背抹过门梁,留下的是一层几乎看不见的油光——门可走,兵可过。
“擎门。”高顺的重盾弧随之铺开。第一层跪,第二层半跪,第三层斜立,弧口只容两骑。盾缘抹油,弧心留风。他抬手一压,声音低得近乎耳语:“托火,不塌;托人,不散。”风一撞来,先被弧压平,火势便如被按在地上的兽,只能从脚下嘶。
“缠门走!”魏延领八十死士贴梁而走。刀背不劈,去敲腕、刮簧、挑舌。每次“喀”“嗒”“咔嚓”,就是一处床弩、绞车、回廊的关节断开。他在梁下如猫,耳朵比眼尖;火未起,他先听见燃油的味,脚步便轻半分,刀背便慢半寸。
曲义押在弧口最前,像一块被水打磨的黒石。他拨马不杀,挪人不冲。第一波袁军巡骑闯入弧口,被他用盾角轻轻一“拨”,人马斜着滑了出去。第二波再来,他往前只踏半步,呼吸不乱,把对方的“追”化作“慢”。慢者不怕;怕的是乱。
“闸伍蓄水,揭一指。”堤背上,庞虞咬着竹哨,声音轻得像藏在草根里。他把灰槽口的泥皮掀开一线,水顺灰走,先伏后扬。水一扬,白雾便起,恰恰压住梁角上刚企图抬头的小火。两串磨薄的旧甲片——“金鳞”挂在灰槽旁,光不刺眼,像水下鱼背一明一灭,给顺路的人心里落一个稳。
“鸩。”贾诩只吐出一个字,外勤首领与两名细作已经像针一样滑入账房。印盒烫手,他用手背一抵,左拇指与食指在印侧棱上微微一错——“咔”,极轻。印裂。他不夺,把印半边按回盒里,裂纹斜斜,如同被天生刻出的一道命。转腕,抽出帐本三摞,焚其半,留其半,留下的那半皆为“借”、“欠”、“押”三类,足够把人心搅到夜里睡不稳。
“印裂、账焚半。”‘鸩’从白雾里骰出四个字,轻得像梦。
“擎门稳,缠门断,关门挪。”高顺眼角余光扫过弧,低低一按。弧后一个少年手腕在盾背抖了一下,高顺的手掌搭在他肩上:“抖在心里,不抖在手里。”少年咬牙,抖意沉下去,肩与盾一体。
乌巢岗内,淳于琼披裘巡到第二圈,喉咙像烧了火。他忍住抿酒的欲望,命号房“雁翅三”照旧,尾灯再迟一线。他不知道,这一线,让看灯的人忍不住用眼补耳;眼睛一补,沟便被人忘。小吏手抖了一下,尾灯又短一线。风因此更利“迟一息”的人,不利“抬一眼”的人。
“中门警!”乌巢岗内的角忽然乱了一下,像匆忙中被人踩了一脚。门外“咚”的一声,其实不是鼓,是曲义的盾拄地。那声一落,弧口往前吞半步,再吐半步——像潮。潮下去时,张辽的斧背已经刮过门柱,把第二道闩舌的“舌尖”刮秃;潮上来时,魏延在梁下“嗒”了一声,一架床弩的扳机掉了牙。
“将军,床弩两。”魏延在烟里压声。
“闸——二号揭两指!”庞虞的竹哨“叮叮”两声,灰槽口泥皮再揭,两线水在白雾里交错,压住了梁脚要起的火,顺便把一股即将冲进来的烟往侧巷引。
“擎门后三步。”高顺往后退三步,弧形不破,像一只在火里移动的黑海贝。他的脚跟每落一下,便把地上的“稳”敲一下。
“斩门取楔,别贪人头。”贾诩站在堤背,看风与白雾的缠绕,口气平平,却像把刀背贴在每个人的后颈骨上,“贪‘闩’,不贪‘人’。”
张辽应,斧刃无声“叭”的一砸——第三道暗闩的木楔像被指甲轻轻挑起。门扇“呀”的一声,吐出半口虚弱的气。门“开”了,可门后并不是彼军的胸膛,而是风——可引、可压、可用的风。
“缠门吼!”魏延终于闷声吼了一句。他身后八十死士齐齐束白,白布在火与雾间像一道淡淡的霜。他扬手,把一截包在腕上的旧白布抽下一缕,绑在刀柄上。
“栾青。”他回头,冲队尾那位眼角还带着少年气的死士努了一下下巴,“跟我。”
栾青应了,牙齿白,眼里却是静的。他从怀里摸出一条自家老娘缝的白布条,送到魏延手里:“将军,系着。万一我不回来,替我娘收三银。”他笑,笑里有火,“我去挡那口风。”
魏延一怔,接过白布,系在腕上,压声道:“记功。”
栾青不应,转身便钻进梁下最险的一处。他要去的不是杀人的地方,是风口——火的脖子就长在那里。他用身子挡,背后火在吼,他的影在火里忽长忽短。魏延的喉咙“哽”的一刹那,刀背又是“嗒”的一声,耳后的弩手软下去。
——
“旗不倒,桁不塌。今日不求‘大毁’,只求**‘大乱’**。”陈宫在堤背轻声道。他展开一张写好的“公启”,墨未干:“不扰祠学,不夺田庐,不伤过客;凡市易照旧,凡斗殴自理。”他用俗字写俗理,故意俗,叫每个识与不识字的人一眼便懂。这纸今晚不贴,明日“有人”替他们贴。
“火借风起——”堤背上有人压声,“北风向东南偏。”
“妙在分秒。”贾诩笑,露一点牙,“揭三指。”
竹哨“叮叮叮”,第三指揭起。水从灰里转弯,带着白雾把两簇急躁的小火按住。火被按得不甘心,声更嘶,势却矮了一头。白雾最浓的地方,‘鸩’的人从帐房里背出两大卷“借单”,卷口一掸,火便从卷面窜起一线,像一条红舌在嘲人。他们把“借单”撕一半,燃其一半,剩下一半塞回柜角,柜角上压一块石,石面刻着两个极小的字:“留乱”。
“擎门——稳住!”高顺的嗓子压得低,他手背上的青筋一条一条,像绷得极紧的索。他知道再过三息,第一拨“救火”的人就要涌到这条弧口上;再过五息,他们会发现水竟然也会“走路”;再过七息,火就会被水牵着鼻子走他们给它设的路。可这“七息”,要拿命换。
“关门!”曲义见第一拨小队已经撞在弧口,他往前一步,盾角一挑,把为首那人肩膀往旁边“挪”了半寸——只半寸,后面的人便失了“节”。他再往回退半步,那半寸就变成一条口子。口子不大,却够把他们的快吞进去。
“缠门!”魏延在梁下回身一刀,把一条“回廊”斫下一截,让追兵在转角处不得不侧身。他趁机把两条预埋的麻索用刀背“拨”到火边——火沿着麻索像蛇,在他要它去的地方游。
“斩门,收楔!”张辽的一只小匣装满了各式楔子和舌片,像外科医师的器械。他往门梁上一按,小匣“哗啦”一声关上,把“门”的戏演到最后。他身子一矮,便不见了,只剩刀背在梁上拖出一串看不见的光。
“闸伍——滴声!”庞虞丢出两枚小梭,风一吹,梭在灰槽边发出极轻的“叮叮”。听两声的人揭一指,听三声的揭两指。不响者,停。他们都知道,今晚救命的不是鼓角,而是这种小小的声。
——
乌巢岗内,淳于琼终于见到火。他并不醉,手心却烫。他扑灭了两处,压住了三处,吼哑了嗓子。可火像不听他,偏要走他不想它走的方向——顺着灰与麻索、顺着低风与弧口,绕开梁与桁,去找账与路,“喀喀”抽着人心的筋。他忽然觉出不对:尾灯又迟了一线。他回头,想要骂人,却只看见灯影在白雾里一明一灭,像人喘气。他胸口发寒,直觉告诉他:他们不是来烧仓的,他们是来折人的。
“守账房!”他厉声。他想守的不是账,是一口气——那口气守住了,“人”才不会塌。他没看见,那方小小的印盒在某个手背有薄茧的人手里被轻轻一错。
——
弧后的少年“栾青”终于扑到了他要挡的那口风。风从灰槽的转口里呼出来,直往梁脚的火头上冲。他把身子一横,整个人像一块活的木塞,硬生生地把那口风堵了半息。半息很短,却够让庞虞的“白雾”接上,够让魏延在另一头“嗒”一声,把最后一张床弩的拨簧敲落。火嘶了一下,像喉咙被人捏住。
“栾青!”魏延一声闷喊,回身去拉。他的手捞了个空——栾青已经借那一口风把身子往下顺,顺着压下来的火把自己“塞”进了两根梁之间。他的背被火烤得“吱呀”,皮开肉绽,他却笑,笑得牙白。
“将军,”他在火里尽力挤出一个声音,“风我替你挡住了——你去砍‘舌’。”
魏延喉头一刺,仿佛被针扎。他什么也没说,只把腕上的白布往上勒得更紧,整条臂青筋暴起。下一瞬,他的人在火里像一条刀锋一闪——回廊的最后一处“舌”被他“嗤”的一声挑断。后面的人追来,腿被这“舌”绊了一绊,整队的“节”便散了。
“擎门,后撤三!”高顺的声音像压在鼓皮上的手,稳。
“关门——收!”曲义再退半步,弧口“合”了一线,像一只有意闭上的眼。
“缠门,归线!”魏延把最后一根麻索拨入火,刀背挂回鞘,扯开衣襟吸了两口带灰的风,嗓子火辣辣。他回身去找那块被火烤红的背——栾青已经滑到梁下,手还搭在灰槽的边上,像把它按住不让它乱。
“金鳞挂起!”庞虞大喝。他把两串“鳞”挂在灰槽两侧的低柱上,“鳞”的浅光在火里一明一灭,像两条伏在泥下的金鱼背沿,“顺‘鳞’走,走低处!”
“擎门退,擎门退——”高顺低吼,“弧不破!”
“关门后移,给‘鳞’让风!”曲义把盾稍稍抬了半寸,让风从弧顶掠过去,火被压住一线,给“鳞”留了一个能呼吸的口。
“斩门收楔,楔入囊,刀不再出!”张辽把最后一枚楔子纳入匣,整个人从门梁上一滚,落地时膝不过地一寸,像一条在石缝间游的蛇。他在地上一蹬,便到了“鳞”的近处。
“闸伍二号揭一指——三号停!”庞虞的竹哨“叮”的一声,白雾在“鳞”上方正好起了一个凉口,像一个会呼吸的小洞。
“鸩!”贾诩在堤背,目光只一挑。
“印裂,账乱。”‘鸩’首领拱手,袖里掠过一页撕下的“捐单”。他把那单递给身边的小吏,淡淡道,“拿去留话。”
“撤线!”张辽的嗓子被烟磨得哑,他把最后一名缠在梁下的弟兄一把拎起,往“鳞”的方向一抛,“回!”
“关门撤!”曲义压后,“谁掉队,我顶回来!”
“没人掉!”有人笑骂,嗓子像砂纸,“回去还要吃热的!”
高顺最后一个从门洞里退下。他的脚刚离地,弧口“合”住,像一张吸足气才肯闭上的嘴。火在门缝里吐了两条红舌,像不甘心的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