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6章 大夏的目的(1/2)
他捋了捋修剪整齐的短须,目光依旧落在远处高亢激昂的宣讲员身上,低声道:“观文兄,慎言,此非简单的喧嚣。你我看的是‘乌合之众’,但在朝廷眼中,这恐怕是‘众志成城’”。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探究和不解:“大夏立国已稳,兵锋之盛,冠绝天下,陛下若要北伐,王师所指,李闯、残明谁能抵挡?何须如此大张旗鼓,发动这些升斗小民?陛下也并非那等喜好万民颂圣、搞个人崇拜的庸主啊”。
此言一出,另外几位原本或愤懑或麻木的士人,神色都微微一动。
他们确实是旧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你可以说他们思想僵化、留恋特权,但他们绝不愚蠢。
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能在地方上经营势力,洞察力与思考能力远非普通百姓可比。
大夏政府如此反常的、大规模的舆论动员,背后定然有其深意。
一个瘦高个,眼神精明的士人,名叫孙玉堂,沉吟道:“德明兄所言有理。夏皇此举,恐怕意不在北虏,而在江南,在我等‘人心’之中”。
他刻意压低了声音,“你们想,北伐需钱粮,需民夫,需后方稳固,如此煽动民情,一是可让百姓踊跃输捐纳粮,甚至鼓励子弟从军,减少朝廷征发的阻力”。
“二来,借此机会,再次强化‘朱明腐朽’、‘闯贼残暴’的认知,将我等曾经依附于旧明或与流寇有过瓜葛的士绅,彻底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断绝我等任何‘念想’”。
陈观文脸色更加难看,孙玉堂的话像一根针,刺中了他内心最隐秘的痛处。
他们这些前明士大夫,在大夏新朝之下,地位一落千丈,虽不至于被清算,但那种被边缘化、被无视、甚至被隐隐敌视的感觉,实在令人憋闷。
另一位一直沉默寡言,面色有些苍白的老者,名叫周汝贤,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些沙哑:“或许不止于此,老夫观大夏制度,与我华夏千年传承之典章制度,大相径庭。他们重工商,抑士绅,倡所谓‘平等’,甚至允许女子入学、务工……此乃亘古未有之变局”。
“他们需要一种新的‘道统’,来取代孔孟之道,来证明其合法性。这‘吊民伐罪’,这‘拯救北境同胞’,便是他们塑造的新‘大义’名分。发动百姓,便是要让这新‘大义’,深入人心,成为不容置疑的‘天理’”。
几人闻言,都陷入了更深的沉思。周汝贤的话,触及了更深层次的恐惧。
大夏要颠覆的,不仅仅是朱明王朝或者李自成,更是他们赖以安身立命千年的文化秩序和伦理纲常。这不再是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礼崩乐坏”!
赵德明叹了口气,目光扫过同伴们凝重而带着些许惶恐的脸,苦笑道:“诸位分析的,或许都有道理”。
“或为钱粮,或为肃清内部,或为重塑道统,无论哪一种,都说明了一件事:大夏,非大明也,陛下,亦非洪武爷”。
最后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众人心头。朱元璋虽然狠辣,屠戮功臣,但对士大夫阶层,至少在表面上还是尊重的,也需要他们来治理天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