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6章 大夏的目的(2/2)
可这位大夏开国皇帝,行事风格迥异,其建立的制度从根本上就在排斥传统的士绅特权阶层。
想让他像朱元璋那样,在坐稳江山后向他们妥协,重新给予特权?简直是痴人说梦。
“唉……时也,命也”,陈观文最终也只能化作一声无奈的长叹,那原先的鄙夷和不忿,在残酷的现实和同伴的分析下,化为了深深的无力感。他们就像是被时代洪流冲上岸边的鱼,看着奔腾的江水,却再也回不去了。
就在这时,几个路过他们身边的年轻百姓,听到了他们的一些议论,投来了异样和警惕的目光。
那目光中没有尊敬,只有审视,仿佛在看着几个不合时宜的怪物。
几位旧士大夫顿感浑身不自在,仿佛被无形的针刺着。
他们默契地停止了交谈,整了整并不得体的旧儒衫,互相使了个眼色,默默地转身,离开了这喧嚣沸腾的广场,将那片震耳欲聋的“北伐”口号声,抛在了身后。
与广场上震天的喧嚣和槐树下旧士大夫们的冷眼猜度截然不同,金陵皇城深处,谨身殿内,气氛庄重而肃杀。
大夏皇帝秦思源端坐于御座之上,下方坐着两班的文武重臣,包括首相苏明哲、枢密使、各部尚书及军部大佬等数十人,正进行着北伐前的最后一次最高决策会议。
殿内烛火通明,映照着一张张或坚毅、或沉稳、或亢奋的面孔。
首相苏明哲首先出列,手持一份厚厚的奏报,声音洪亮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振奋:“陛下,北伐檄文及《告天下书》颁布旬日以来,民间反响之激烈,远超预期!”。
“江南各省市,乃至江北新附之地,百姓群情激昂,各地读报点人满为患!痛斥朱明腐朽、闯贼残暴之声不绝于耳,支持王师北伐之请愿书、万民伞,已堆积如山!”。
他顿了顿,翻动奏报,念出具体数据:“更有甚者,自发组织起来的‘志愿运输队’、‘子弟参军报名点’遍布城乡,登记在册,愿意自备干粮、骡马随军效力,协助转运物资的青壮已逾三万之数!”。
“民间商会、富户乃至普通百姓,踊跃捐款捐物,据初步统计,仅金陵及周边,已收到民间捐输夏元超过五百万,粮食二十万吨,各类军需物资无算!民心可用,军心大振啊,陛下!”。
苏明哲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一股灼热的力量。
众臣闻言,脸上也多露出欣慰与自豪之色,这等举国同心、众志成城的景象,是在前明难以想象的。
御座上的秦思源微微颔首,目光扫过群臣,沉静地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民心如火,既能焚毁旧世界,亦能照亮新天地。既然已经点燃,便不能让其轻易熄灭,更要善加引导,化为北伐成功、重建北方的切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