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5章 中央智库专班的盲测日(2/2)
下午一点三十分,第三轮评估开始,名字叫压力测试。专班把题目换成极限场景,三项同时上压,口岸突发延迟,工地因雷暴停工,数据跨境任务并发增加。
观察点的延迟看板在屏上连出三列红点,凡星团队当场把三清单挂到侧屏,断点修复清单谁修,标准映射清单谁写,回执核验清单谁签,后面都跟着时间码。评估组只看时标,不看嘴。
四十八分钟后,口岸红点清零;一小时十二分,工地复工节点影像上线;一小时半,数据任务并发平稳。记录板上的字干脆,承压不乱。
两点五十,专班在岭北提出一项最苛刻的要求,要求对某类特殊证照开一次临时通道。李一凡当场摇头,边界在前,不开暗道。
他把不可复制清单推到评估席正中,财力赤字、数据断点、体制未校准任一条未补齐,暂停一切花活。评估席沉默两秒,随后有人点头,把铅笔轻轻敲了下桌面。
三点二十,专班开始写《盲测初评纪要》。标题不夸张,方法学可核,对外叙事克制。
第一条落在交楼与预售半穿透,群众回执并联,序列明确;第二条落在走廊证二点零,耦合紧、路径清;第三条落在三账共管,节点影像与资金开闸强绑定;第四条落在家风并联回执,带硬阈值、可作全国示教样本。边上附一条建议,把代签案例做成反面教材,纳入干部学院必修。
四点整,专班把一纸建议交到桌面,要求未来三周保持盲测频率,每周两次,三地轮转,并允许外省旁听。
李一凡当场落笔两行,欢迎旁听,按抽签进入;纪要每周上墙,允许挑错。严承陆把纸翻过去,在背面加一句,任何异议需附编号与证据,拒绝道听途说式实名。
四点三十,透明指数的首页多出一个入口,名字很短,专班盲测。里面是本日三地的题面、时间码、处理轨迹与绿灯截图。评论里最先出现的是一条来自外地窗口的留言,借来用一用。
凡星回复两行,样本册、脚本库、算法边界将在本周五开放旁听版,先看路,再动手。
傍晚,三辆中巴从省府缓缓驶出。车窗玻璃映出城市的灯与水。广城组的负责人在座位上写完最后一个字,真实可复现;湾南组的负责人把笔帽盖上,边界写在前面;岭北组的负责人把纪要叠整,代签被当场取消。三人互看一眼,没有多话。
夜里八点,专班的《盲测初评纪要》在系统端流转,摘要四行落在首页,灯在台账里,路径能复现,压力能承受,边界有牙齿。
李一凡看完,只把下一步排进日程,公开课第一分钟讲代签,观察点三台每小时上墙,三周后的终评要用最难看的案例开头。
窗外的风顺着江面推来,灯带成一条稳线。他知道,真正的胜负不在今天的掌声,而在三周之后那份终评。路径已经钉牢,下一步,要让挑剔的人继续挑,把尺子再压下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