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封瑶效应”和实验室涟漪(2/2)
封瑶听得非常认真,不时提问,努力将那些陌生的专业术语与自己理解的情感锚点理论联系起来。徐卓远则更关注实际操作的细节,他仔细检查着每台设备的数据输出接口类型、采样率设置、信号噪声水平,并不断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尝试连接,测试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兼容性,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就在林骁正小心翼翼地为一个示范用的电极帽安装电极,并向封瑶解释不同脑区对应的功能时,实验室的门被“咔哒”一声轻响推开了。
“哟,这么热闹?在开小型研讨会吗?”一个带着几分慵懒笑意和好奇的女声传了进来。
封瑶回头,看见林若涵正站在门口。她今天穿了一身香槟色的丝质连衣裙,衬得肌肤胜雪,妆容精致得体,嘴角噙着一抹恰到好处的微笑。她的目光在实验室内快速扫过,掠过正在摆弄电极帽的林骁和认真记录的封瑶,最终,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精准地落在了正背对着门口、专注于检查数据线的徐卓远身上,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
“徐学长,封瑶,你们这是……”林若涵步履轻盈地走进来,姿态优雅自然,“听说你们的‘灵韵’项目进展神速,都已经能用上这里的专业设备了?真是令人羡慕。”
“林学姐。”封瑶礼貌性地点头回应,心中那根因上次超市偶遇而略微放松的弦,此刻又悄然绷紧。林若涵的消息,未免太过灵通了,他们的项目审批下来才不过一天。
林骁见到林若涵,似乎有些局促,小声打了招呼:“林若涵学姐。”
徐卓远这才转过身,只是抬眼看了她一下,算是打过招呼,注意力很快又回到了那根看起来有些老旧的数据线上,仿佛那根线比眼前这位光彩照人的学姐更有吸引力。
林若涵对徐卓远的冷淡似乎早已习惯,也不在意。她自顾自地走到中央操作台旁,目光落在屏幕上显示的模拟脑电信号波形上,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赞叹:“真厉害,都已经开始模拟采集生理数据了。不瞒你们说,我们团队最近也在讨论情感计算和用户体验结合的方向,可惜,一直找不到像徐学长这样能掌控技术核心的灵魂人物。”她的话语里充满了羡慕与一丝恰到好处的遗憾,目光再次若有若无地飘向徐卓远的背影。
封瑶不动声色地向侧前方挪了一小步,恰好用自己的身体隔断了林若涵那道黏着的视线,脸上保持着温和的微笑:“学姐太客气了,我们只是刚起步,还在摸索阶段,很多地方需要学习。这次能顺利推进,多亏了林骁学长的实验设计非常专业扎实,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关键问题。”她刻意将功劳引向林骁,试图转移焦点。
林若涵挑了挑精心描画的眉毛,视线在封瑶平静的脸庞和旁边略显紧张的林骁身上转了转,笑容不变:“是吗?那看来你们这个团队真是卧虎藏龙,人才济济呢。”她顿了顿,仿佛突然想起什么,用一种不经意却足以让所有人都听到的语气说道,“对了,有个消息或许你们会感兴趣。下周,李崇明教授在他的‘思源工作室’有一个小范围的学术沙龙,主题是‘跨学科融合下的认知与计算前沿’,听说会探讨一些脑机接口和情感识别的最新进展。我恰好拿到了两个邀请名额。徐学长,封瑶,你们有兴趣一起去吗?我想,这对你们的项目思路应该会很有启发。”
这是一个颇具分量的邀请。李崇明教授是校内认知科学领域的权威,他的沙龙素以高质量和高门槛着称,是接触前沿思想、拓展学术人脉的绝佳平台。
封瑶能感觉到身旁林骁投来的期待又克制的目光,她也看向徐卓远。他显然听到了这个邀请,停下了检查数据线的动作,微微侧头,镜片后的目光快速闪动,似乎在调用数据库评估此行的价值与成本。
“谢谢学姐的好意。”封瑶在徐卓远开口前,率先做出了回应。她的语气依旧温和,但其中蕴含的坚定却不容置疑,“不过很不巧,我们项目刚进入关键的数据采集阶段,下周正好安排了第一批预实验,时间和精力上恐怕实在抽不开身。而且,这种宝贵的沙龙机会难得,学姐还是带更合适、更需要这个机会的同伴一起去吧,更能物尽其用。”
她主动而清晰地拒绝了。并非不渴望那个接触前沿的机会,而是她内心深处有一个清晰的声音在提醒她——接受林若涵看似好意的“馈赠”,很可能意味着在无形中欠下人情,甚至可能让团队未来的发展方向受到不必要的关注和牵制。她更愿意依靠团队自身的力量,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走出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路。
林若涵显然没有料到封瑶会拒绝得如此干脆利落,脸上的完美笑容瞬间凝固了零点几秒,眼底闪过一丝错愕与不易察觉的愠怒,但很快又被更深的笑意掩盖:“那……真是太可惜了。看来你们确实很忙。既然如此,我就不多打扰了,祝你们实验顺利。”她说完,目光又一次越过封瑶,深深地看了徐卓远一眼,那眼神中包含了太多未尽之言,这才转身,踩着优雅的步伐离开了实验室。
实验室里陷入了一片短暂的寂静。
林骁有些不安地看了看封瑶,又看了看徐卓远,欲言又止,似乎觉得拒绝了这么好的机会有些可惜。
徐卓远转过头,目光直接落在封瑶脸上,眼神里带着清晰的询问,但并没有丝毫质疑她决定的意思。
封瑶深吸一口气,对徐卓远,也是对林骁,露出了一个安抚而充满信心的笑容:“李教授的沙龙确实很有吸引力,但我们现在最迫切需要的,不是吸收更多可能分散注意力的新想法,而是扎扎实实、干干净净的第一手实验数据。只有数据,才能验证我们的理论,推动算法进步。先把我们自己的实验做好,跑通闭环,比什么都重要,也更能赢得真正的尊重。”
徐卓远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极淡的、类似“高度赞同”的光芒,他点了点头,言简意赅地总结:“正确决策。外部信息输入在现阶段过量,可能引入噪声,干扰现有核心进程的稳定性与优化方向。优先保障本地数据采集与处理链路的畅通与纯净,是效率最优解。”
他理解和支持的角度依旧充满了计算和系统优化的色彩,但最终的结论却与封瑶基于直觉和长远考量的决定不谋而合。
封瑶心中一定,一股暖流和力量感油然而生。她知道,自己又一次在面临诱惑和选择的关口,遵循了内心的判断和团队的长期利益,果断地守护了项目独立的节奏和纯粹性。这种清晰的掌控感和决策力,让她前世的被动、犹豫和无力感,进一步冰雪消融。
成长的路径上总会布满各种光鲜的诱惑和看似便捷的岔路,但这一次,她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前往何方,并且有能力、有勇气、也有支持去选择那条看似更艰难、更需耐心,却更踏实、更属于他们自己的道路。实验室里泛起的涟漪,不仅荡漾在项目的技术图纸和数据流中,更深深地荡漾在每个参与者的内心,尤其是封瑶,正在这细微的日常抉择中,塑造着更坚韧、更成熟的灵魂。而在她不远处,那个名为徐卓远的复杂“系统”,其内部日志正在持续记录和分析着由她引发的一切“扰动”与“变量更新”,某些核心参数,似乎正朝着既定的逻辑框架之外,悄然偏移,酝酿着未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