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富爸爸的逆袭密码 > 第388章 宣传推广,吸引关注

第388章 宣传推广,吸引关注(1/2)

目录

晨雾像一层薄纱,轻轻笼罩着清平村,远处的山峦只露出模糊的轮廓。祠堂门口的老槐树在雾中摇曳,枝叶间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突然,广播喇叭里响起《东方红》的旋律,激昂的歌声穿透晨雾,惊飞了檐下栖息的麻雀,它们扑棱着翅膀,在雾中划出一道道看不见的轨迹。

李思成站在祠堂的石阶上,双手背在身后,目光沉静地望着眼前的一切。他穿着一身1982年款式的蓝色中山装,领口的风纪扣系得严严实实,衣角被晨风吹得微微摆动。张明远正指挥着几个年轻人架设摄像机,他们穿着粗布工装,动作麻利却又小心翼翼,生怕碰坏了周围的老物件。摄像机镜头稳稳对准新落成的教学楼,木格窗内,周明德正站在黑板前,手里握着1982年生产的白色粉笔,一笔一划地书写着,粉笔灰在透过窗棂的晨光中缓缓浮沉,像被定格的星尘,闪烁着时光的光芒。

“李总,宣传部的方案太花哨了,完全不符合咱们的风格。”林悦踩着湿漉漉的露水跑来,她的帆布包上沾着不少墨渍,跑动间,墨渍不小心蹭到了摄像机镜头上,她顿时慌了神,连忙用衣角去擦,脸上露出焦急的神色,“他们非要加那些花里胡哨的特效,说要把清平村做成赛博朋克风格,还说这样才能吸引现在的年轻人和家长关注。”她一边说,一边掏出手机,屏幕上是宣传团队连夜赶制的海报——1982年的供销社门口,竟然悬浮着一个全息投影的招生广告,现代科技与复古场景的混搭显得格外突兀,“你看这像话吗?简直是不伦不类。”

李思成接过手机,指尖轻轻划过海报上那个格格不入的全息投影,眉头微微皱起,随即把手机塞进裤兜。祠堂的门槛上,王伯正坐在那里,手里拿着烟袋锅,在1982年生产的铝制饭盒边上轻轻磕着,饭盒里装着给宣传团队准备的窝窝头,热气腾腾,在晨光中凝成一团团白雾,带着淡淡的麦香飘散在空气中。“让他们把那些特效全删了,咱们不需要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李思成拿起一个窝窝头,放在鼻尖闻了闻,麦香混着淡淡的碱味直冲鼻腔,让他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就拍真实的场景——拍孩子们在泥地里学插秧时的笨拙与坚持,拍马师傅手把手教他们刨木头时的专注,拍周老用戒尺敲讲台时的严肃认真。真实的东西,才最有力量。”

宣传总监赵凯闻讯赶来,他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锃亮的皮鞋踩在带着露水的泥地上,陷下去一小块,深色的鞋面上沾满了黄泥,与他精致的打扮格格不入,脸上的表情就像吞了只苍蝇般难看。“李总,现在的家长就吃赛博朋克那套!他们就喜欢这种新奇、刺激的东西。您这纯写实的,平淡无奇,谁会看啊?”他掏出平板电脑,手指快速滑动着屏幕,上面满是各种流量数据和图表,“您看这组对比数据,带特效的短视频转发量是素人实拍的三十倍!这差距太明显了。”

周明德的拐杖突然从门后伸了出来,精准地顶住赵凯的皮鞋,老人从门后缓缓走出,中山装的袖口沾着些许粉笔灰,眼神锐利如鹰,直视着赵凯:“小娃娃懂什么?1982年的招生靠的是实打实的口碑,不是这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他从袖中掏出一份泛黄的招生简章,纸张边缘已经有些破损,上面用苍劲有力的毛笔字写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八个字,笔锋遒劲,力透纸背,“当年我在县一中当校长,就靠这八个字,硬生生把学校的升学率从三成提到了七成,靠的就是用心教好每一个学生。”

李思成突然扬手,示意摄像机开始拍摄。镜头里,王婶正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教几个孩子纳鞋底。她手里的银针在粗布上来回穿梭,动作娴熟而流畅,阳光透过她的指缝,在孩子们专注的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认真的光芒。“就拍这个,把最真实的画面呈现出来。”李思成转头对目瞪口呆的赵凯说,语气不容置疑,“配文就写‘1982年的耐心,能缝补所有躁动的青春’,让大家看到这里的用心。”

宣传视频的剪辑室里,气氛紧张得像要炸开。房间里堆满了各种设备,线缆像蜘蛛网一样缠绕在地上。赵凯的团队成员们正围着电脑争论不休,一个染着黄毛的年轻剪辑师拍着桌子,坚持要给插秧的镜头加重金属背景音乐,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这样才有燃点!才能让观众热血沸腾!”说着,他按下播放键,重金属的鼓点震得显示器都在微微颤抖。就在这时,林悦抱着一台1982年生产的录音机冲了进来,录音机的外壳有些掉漆,但保养得还算完好。她一把按下播放键,《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缓缓流淌而出,悠扬的歌声中,还混着孩子们在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与画面完美融合在一起,瞬间抚平了重金属带来的躁动。

“这才是1982年的燃点,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希望。”李思成突然推门而入,手里捏着一张已经有些泛黄的劳动评分表,那是李晓聪当年的记录。他走到屏幕前,指着视频里一个在稻田里趔趄的身影,眼神里满是回忆,“你们知道这孩子第一次插秧时,摔了多少跤吗?整整十七跤。”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骄傲,“但他最后插的秧,行距整齐,株距均匀,比谁都直。这种真实的成长,这种从笨拙到熟练的蜕变,比任何特效都有力量。”

教育展会开幕那天,现场人头攒动,各种展台前都围满了人。清平村的展台前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家长们和教育工作者们挤在一起,好奇地打量着展台上的一切。马师傅特意制作的榫卯结构模型前,几位家长正拿着放大镜仔细研究,时不时发出啧啧称奇的赞叹声;王婶带来的手工布鞋被大家翻来覆去地看,鞋面上精致的针脚让不少人惊叹不已;周明德的1982年教案前,几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看得眼眶发红,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突然,一个穿着昂贵西装的男人挤到展台前,他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腕上戴着一块价值不菲的金表。当他看到展板上“六年无通讯”的条款时,脸色骤变,声音像炸雷一样在人群中响起:“这是非法拘禁!我儿子要是在这受了委屈,连个电话都打不了,你们负得起这个责任吗?”他的语气激动,唾沫星子随着话语飞溅出来。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男人身上,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李思成却显得十分平静,他从展柜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铁皮饼干盒,盒子上印着“幸福牌”三个字,是1982年的流行款式。他打开盒子,里面整齐地放着一叠叠信笺,都是李晓聪六年里写的“给未来的自己”的信。最上面那封,字迹歪歪扭扭,墨水还洇了不少:“今天王伯打了我,因为我偷了供销社的糖。但他晚上给我煮了鸡蛋,说知道我饿。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偷东西了。”男人的手指有些颤抖地伸向信纸,刚一碰到,却突然像被烫到般缩回——信纸上,少年的泪痕还清晰可见,那淡淡的水渍仿佛还带着当年的温度。

“六年里,他写了三百六十五封信,每一封都记录着他的成长,藏着他的秘密与蜕变。”李思成的声音平静却充满力量,像一股暖流缓缓注入每个人的心田,“这孩子现在在清北读书,他说,那六年没电话的日子,让他学会了和自己对话,学会了反思,也学会了珍惜。”他打开手机,播放起一段视频,画面里,李晓聪站在清北的校园里,接受采访时,眼神坚定,谈吐自信,与信里那个偷糖的少年判若两人。

展会的角落,教育专家刘教授正戴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仔细研究1982年的课本。当他翻到课本后面,看到“现代延伸阅读”部分是用牛皮纸包着,像极了当年的“内部资料”时,突然激动地拍着大腿,声音洪亮:“妙啊!真是太妙了!既保留了那个年代的时代感,又没断了与现代知识的连接,做到了承前启后,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智慧。”他转身对围观的家长们说,脸上带着赞许的笑容,“我孙子天天抱着手机不放,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要是能在这待半年,别说学费了,我倒贴钱都愿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