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宣传推广,吸引关注(2/2)
媒体记者们的闪光灯在展台前此起彼伏,“咔嚓咔嚓”的声音不绝于耳,像一群不停扇动翅膀的蝴蝶。有位戴着眼镜的女记者挤到前面,手里拿着录音笔,问道:“请问清平村具体在什么位置?我们想做一个更深入的报道。”张明远笑着递上一张1982年的地图,地图的边缘已经有些磨损,上面印着模糊的地名。“它在每个人心里都有的那个地方,那个充满纯真与希望的地方。”这话被《教育报》的记者写进了第二天的头条,标题是《寻找1982年的教育初心》,旁边配着一张孩子们在煤油灯下读书的照片,昏黄的灯光在孩子们脸上投下温暖的光晕,像一个温柔的拥抱。
网络上的讨论瞬间炸开了锅,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清平村的话题热度不断攀升。有人在评论区说这是“复古噱头,哗众取宠”,有人甚至骂这是“剥夺孩子自由,违背教育规律”。但当宣传团队放出李晓聪从顽劣少年到清北学子的对比视频,视频里详细记录了他六年里的变化,从一开始的抗拒、叛逆,到后来的接受、努力,再到最后的蜕变时,评论区突然安静了下来。过了许久,一个叫“迷途羔羊”的网友留言:“我儿子也这样,整天逃课、打游戏,管都管不住,能把他送进去吗?多少钱都行,只要能让他变好。”这条评论下,瞬间堆起了上千条附和的留言,家长们纷纷诉说着自己孩子的问题,表达着对清平村的期待。
林悦的电话被打爆了,铃声从早响到晚,她索性在祠堂里摆了一张1982年的木制办公桌,桌子上还带着当年学生刻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迹。她坐在一把掉了漆的木椅上,面前放着一个老式算盘,手指在算珠上灵活地拨动着,噼里啪啦的声响在祠堂里回荡,与王婶教新员工纳鞋底时银针穿过粗布的“嗤嗤”声交织在一起,格外和谐。“舅妈刚打电话来,语气可着急了,说小区里好几个家长都托她问名额的事,还说要组团来参观呢。”林悦一边拨着算珠,一边笑着说,算珠碰撞的脆响里,满是喜悦,“她说早知道舅舅有这本事,当年就该把晓聪早点送来,也能少让家里操心几年。”
突然,张明远手里拿着一个信封,气喘吁吁地冲进祠堂,信封上贴着一张1982年的邮票,邮票上印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案。“李总,清北寄来的!看邮戳,是晓聪那边寄的!”李思成连忙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封李晓聪写的推荐信,字迹工整有力,字里行间都透着对清平村的感激。信里还夹着一张照片——少年站在“穿越育才中心”的牌匾前,背后是新栽的老槐树,树叶在阳光下郁郁葱葱,他笑得比阳光还灿烂,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一行字:“爸,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在这里找到回家的路,找到人生的方向。”
宣传推广的热潮还在持续发酵,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赵凯的团队彻底改变了之前的思路,他们不再执着于特效和花哨的包装,而是扛着摄像机,整天跟在孩子们身后,捕捉那些最真实的瞬间。他们拍孩子们在学农基地里挥汗如雨,皮肤被晒得黝黑,却依然笑容满面地挥舞着锄头;拍他们在手工坊里专注创作,手指被木刺扎到,只是皱皱眉头,然后继续埋头打磨手里的作品;拍他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眼神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这些没有任何特效的视频,在网络上的点击量一路飙升,每一条都有几十万的播放量,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片受欢迎多了,评论区里充满了家长们的赞美和期待。
有个姓孙的家长带着沉迷游戏的儿子来参观,男孩一路上都抱着手机,手指不停地在屏幕上滑动,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但当他看到其他孩子在泥地里追逐嬉戏,在手工坊里做出一件件可爱的小物件时,眼神渐渐发生了变化,不自觉地放下了手机,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家长激动地拉着李思成的手,声音哽咽:“李总,这地方太好了,我家孩子从来没这样过,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今天居然能主动放下手机,求您一定要收下他,多少钱我都愿意出。”
教育展上的那位刘教授,回去后特意写了一篇长文,发表在《中国教育周刊》上,详细介绍了“穿越育才中心”的教育理念和特色。他在文章中写道:“清平村的教育模式,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汲取1982年教育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它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文章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不少学校的校长都打电话来,希望能借鉴这种模式,还有一些教育机构表示想与清平村开展合作。
有些媒体记者为了能挖到更独家的新闻,干脆在清平村住了下来。他们和孩子们一起吃窝窝头,一起下地干活,一起在煤油灯下读书。《都市报》的记者在报道中写道:“在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宣传,只有真实的生活和真诚的教育。孩子们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的成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些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清平村的真实面貌,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林悦每天都忙着统计报名信息,她的办公桌上堆起了厚厚的一摞报名表。她把家长们的疑问一一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厚厚的册子,里面详细记录了各种问题,比如孩子的饮食是否营养均衡、住宿环境是否安全、学习进度如何与外界接轨等等。“舅舅,你看这些问题,都是家长们最关心的,咱们得好好想想怎么回答,让他们放心把孩子交给咱们。”李思成仔细翻看着这本记录,每一个问题都认真思考,然后组织周明德、赵兰芝、陈默等团队成员一起讨论,制定出详细、周全的解答方案,确保能给家长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王伯和王婶也没闲着,他们每天都要给来参观的家长和孩子做可口的农家饭。王伯在灶台前忙碌着,手里拿着一把1982年的铁锅铲,锅里炖着的土豆炖豆角香气四溢,飘满了整个院子。王婶则在一旁招呼着大家,给孩子们递上刚蒸好的玉米,笑容慈祥。王伯用烟袋锅指着墙上贴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个个孩子的对比图,他慢悠悠地说:“你看这孩子,刚来的时候瘦得像根豆芽菜,整天没精打采的,现在壮实多了,还会主动帮着喂猪、挑水呢,变化大着哩。”家长们看着照片里孩子们的巨大变化,脸上露出了放心的笑容,眼神里的疑虑也渐渐消散。
随着宣传推广的深入,“穿越育才中心”的名声越来越大,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大江南北。报名的孩子也越来越多,报名表从最初的几十张,增加到几百张,甚至上千张。李思成站在老槐树下,望着眼前热闹而有序的景象,心里充满了欣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要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孩子,都能像李晓聪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宣传推广还在继续,“穿越育才中心”的故事也在不断续写。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等待着更多孩子的到来,开启他们的成长之旅。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