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山泽损卦象解(2/2)
3.损“面子”:亲自带着三千玄甲军,伪装成高句丽百姓混入敌后,摸清了敌军布防漏洞。
后来敌军粮道被断,士气大降,泉盖苏文不得不分兵回防。这时候薛仁贵再率主力强攻,一举拿下关键隘口——这不就“无指望”变成“有指望”了?
所以啊,生活里那些“眼前没指望”的糟心事,说不定是老天在帮你“清库存”。该扔的执念扔了,该断的消耗断了,轻装上阵才能跑更快。就像你减肥时馋火锅,别自责“又失败了”,把这当成“清理肠胃”的机会,明天才能更狠地啃黄瓜!
第三幕:球在地上——“所求不成状”?滚着滚着,说不定就进球了!
第三景是颗球滚在地上。古人管这叫“所求不成状”,就是“想要的东西还没着落”。薛仁贵看了直挠头:“我是来打仗的,这球是哪来的?”
但您知道吗?古代的“球”可不只是玩具,比如蹴鞠,讲究的是“滚到目标点得分”。这球在地上滚,看似没进网,实则是“蓄势待发”。
薛仁贵后来用的战术,就应了这“球在地上”——他没有一开始就猛攻,而是让士兵们佯装溃退,把敌军引到预设的埋伏圈。敌军以为捡了便宜,追着“滚动的球”跑,结果一头撞进了包围圈。这时候,薛仁贵的“球”才算是“进了球门”。
放到现代,这场景太熟悉了:你找工作投简历,一开始石沉大海(球在地上滚),但别放弃——可能HR正在筛简历,你的“球”正滚向最适合的岗位。所谓“所求不成”,不过是“时机未到”,滚够了圈数,自然会进球。
薛仁贵还有个更接地气的例子:他刚投军时,只是个火头军,天天烧火做饭。但他不抱怨,每天跟着士兵练武,还偷偷观察将领们的排兵布阵(这就像“球在地上滚”,积累经验)。后来唐太宗御驾亲征,薛仁贵穿着白袍,手持方天画戟,在乱军中斩将夺旗,一下子就被李世民注意到了——这时候,他的“球”才算是“进了龙门”。
所以啊,别嫌自己现在“滚得慢”,所有的积累都是为了最终的“进球”。就像你现在写方案被驳回,改十遍,改二十遍,说不定下一版就能中标!
第四幕:文书二策,有“再告”二字——领导让“重新打报告”?那是重视你!
最后一景最搞笑:两张文书,上面写着“再告”。解卦的说“再次求,方成”。薛仁贵看了差点笑出声:“合着我要跟领导反复请示?”
但您细品,“再告”哪是“麻烦领导”?分明是“认真对待”。古代行军打仗,文书就是“请示报告”。第一次报方案被驳回(文书一),第二次调整后再报(文书二),领导批了“再告”——其实是说“我认真看了,这次靠谱”。
薛仁贵后来怎么做?他第一次提交的“速攻计划”被徐茂公否了,理由是“敌军堡垒坚固,硬攻伤亡太大”。薛仁贵没甩脸子,反而连夜带着几个斥候,翻山越岭去敌后侦查。三天后,他带着新方案来找徐茂公:“先生,我摸清了敌军粮道有三条,其中西门粮道防守最弱。我建议派两千精兵夜袭,烧了他们的粮草,再正面进攻。”
徐茂公看了方案,点头:“这才叫‘再告’——不是让你重复交差,是让你把功课做扎实。”后来唐军夜袭粮道成功,高句丽军心大乱,薛仁贵趁机率军猛攻,大破敌军。
放到现在,这场景太真实了:你给老板交了份方案,被打回来(第一次文书),别抱怨“领导事儿多”,赶紧改!查数据、补案例、优化逻辑,改完再交(第二次文书)。老板批了“再告”——那是觉得你态度端正,值得再给次机会。所谓“再告方成”,不是让你反复折腾,而是“用诚意和专业度,换领导的信任票”。
三、损卦的真谛:不是“吃亏”,是“聪明地付出”
说完卦图,咱再回到损卦的核心:损其多余,同志乃至。
薛仁贵为什么能大破燕军?不是因为他多能打,而是他悟透了“损”的智慧——
-损急躁:放弃了“三天破城”的幻想,沉下心布局;
-损小利:牺牲了部分攻城器械,换来了轻便的登山工具;
-损面子:伪装成百姓侦查敌情,丢的是“将军架子”,赢的是“战场情报”;
-损固执:接受了徐茂公的建议,调整战术,最终反败为胜。
放到咱们普通人身上,损卦的启示更实在:
职场篇:会“损”才能“益”
别总想着“我得多吃多占”。帮同事改个PPT(损点时间),他能记你人情,下次项目缺人第一个想到你;给新人分享经验(损点优越感),团队氛围好了,领导自然夸你会带人。这不是“吃亏”,是“投资人脉账户”。
生活篇:会“舍”才能“得”
别总嫌“陪家人浪费时间”。周末陪爸妈逛次公园(损点刷剧时间),他们逢人就夸你孝顺,你心里也暖乎乎的;教孩子做道菜(损点打游戏时间),他学会了感恩,你收获了亲情。这不是“牺牲”,是“储存幸福余额”。
目标篇:会“等”才能“成”
别幻想“一步到位”。减肥别想着一个月瘦20斤(损点急功近利),每周减1斤,半年也能瘦24斤;考证书别想着临时抱佛脚(损点熬夜刷剧),每天学1小时,一年也能积累365小时。这不是“慢”,是“稳扎稳打的智慧”。
结语:薛仁贵的“损卦兵法”,其实是人生“清醒指南”
当年薛仁贵大破燕军后,有人问他:“将军咋就看懂了这么玄乎的卦?”他哈哈一笑:“哪有什么玄乎?不过是老祖宗用画画的方式,教咱们‘别钻牛角尖,学会灵活变通’罢了。”
损卦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损”,不是倒霉,不是吃亏,而是主动调整、聪明付出。就像倒掉的酒能换新酿,滚动的球能进球门,反复的报告能换领导信任——所有的“损”,都是为了更好的“得”。
下次再遇到“损”的卦象,或者生活里的“小损失”,不妨学学薛仁贵:倒杯酒,看球滚,改改报告——毕竟,好戏都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