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倒影中的杀机(2/2)
凶手根本不需要在窗外,他自始至终都藏在书房内部!他利用郑宏明书房固有的布局和装饰,制造了一个虚幻的“镜中对手”。那场激烈的争吵,是郑宏明与这个通过光学把戏投射出来的“幻影”在争论!而就在郑宏明全神贯注于“幻影”、精神处于极度激动和混乱的状态时,隐藏在盲区的凶手悄然靠近,从背后给予了致命一击!
完美的密室,就此解开!
凶手不仅熟悉郑宏明书房的布局,更深谙光学原理和心理暗示。他精准地预判了郑宏明在特定刺激下的反应,并利用其精神近期可能本就有些不稳的状态(与其妻描述吻合),导演了这场“镜中杀人”的戏码。
那么,凶手是谁?谁能如此了解郑宏明的书房和心理状态?
调查方向立刻转向了郑宏明的社会关系,尤其是近期与他有过密切接触、并且可能具备相关光学或心理学知识的人。
排查很快聚焦到了一个人身上——孟浩,郑宏明的私人助理兼远房表侄。孟浩拥有物理学硕士学位,曾在一家光学仪器公司短暂工作过,对郑宏明极其熟悉,能够自由出入其书房。近期,因为公司一笔重大投资决策,孟浩与郑宏明产生了严重分歧,多次发生争吵。
警方立刻传唤了孟浩。
审讯室内,孟浩表现得十分镇定,对答如流,提供了案发时自己不在场的证明(声称在家睡觉)。但他的眼神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李振没有直接质问光学陷阱,而是采取了迂回策略,与孟浩聊起了物理学,聊起了光学幻觉,聊起了人脑在特定条件下如何容易被欺骗。
“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对吧,孟助理?”李振看似随意地说道,“就像海市蜃楼,或者……某些精心设计的镜面把戏。”
孟浩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他仍然强作镇定。
江雨在观察室里,通过单向玻璃注视着孟浩的每一个细微反应。她注意到,当李振提到“镜面把戏”时,孟浩的手指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这是一个典型的紧张和防御姿态。
“他在动摇。”江雨通过对讲机对李振说,“施加压力,但不要点破。让他自己露出破绽。”
李振会意,开始更加详细地描述现场勘查的细节,特别是对光线、角度、反射区域的测量结果,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他仿佛在一步步还原凶手的作案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像一把小锤,敲击在孟浩的心理防线上。
终于,当李振提到通过模拟,已经精确锁定了凶手在书房内隐藏和行动的具体路径时,孟浩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
他瘫坐在椅子上,脸色惨白,承认了自己利用书房的光学特性,制造“镜中幻影”与郑宏明争吵,并趁其不备将其杀害的犯罪事实。动机正是源于那笔投资决策的分歧以及长期积压的不满,郑宏明的强势让他感到窒息和绝望。
“我以为……那是个完美的计划……”孟浩喃喃道,眼神空洞,“没人会相信,他是被一个‘影子’杀死的……”
案件告破,“镜中杀人”的真相水落石出。凶手利用的不是高科技,而是最基本的物理原理和人性弱点。这个案子再次提醒警方,犯罪的智慧有时藏匿在最寻常的角落,需要侦查员拥有超越常理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江雨离开刑侦支队时,夜色已深。她回头望了一眼那栋大楼,仿佛能看到无数隐藏在光明背后的阴影,正在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蠢蠢欲动。与罪犯的博弈,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关于智力、耐心与人性的考验。而她深知,无论对手使用何种手段,只要守护者心中的明灯不灭,就能照亮一切诡计与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