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迟滞战术与空间雷场(1/2)
奥尔特云外围阻击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帝国舰队那钢铁洪流碾过友军残骸、冲破阵法陷阱的冷酷姿态,已然通过“深空之眼”网络,清晰地呈现在昆仑指挥中心以及每一位前线指挥官面前。瓦西里耶夫元帅与王也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凝重。帝国的决心与实力,比预想中更甚。正面的、固守的防线,在如此绝对的力量差距面前,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执行‘蜂群’与‘暗礁’协同迟滞预案。”瓦西里耶夫元帅的声音透过加密频道,传达到了此刻正活跃在帝国舰队与柯伊伯带防线之间广阔空域的所有地球联军单位。这不是一道坚守的命令,而是一道将机动与诡诈发挥到极致的战术指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帝国舰队的主力,尽可能长时间地拖在太阳系的“门厅”之外,为内层防线的最终完善、为“昆仑”舰的最终成型、也为王也观察和锁定敌方关键目标,争取那宝贵到以分秒计算的时间。
承担“蜂群”战术核心的,是经过补充和休整的“游隼”舰队,以及大量新投入战场的、造价更低廉、速度更极致、几乎舍弃了所有重型武器的“剑鱼”级高速突击艇。它们如同宇宙中的蜂群,数量庞大,行动迅捷,悍不畏死。
帝国舰队在经历了奥尔特云外围的陷阱后,变得异常谨慎。其庞大的阵型开始收缩,外围由大量的“利刃”级驱逐舰和专门的反小型舰艇——“剃刀”级拦截舰构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移动警戒圈,强大的扫描波束如同探照灯,无死角地覆盖着舰队周边数万公里的空域。
然而,“蜂群”的战术并非强攻。
“游隼”和“剑鱼”们从不正面冲击帝国的警戒圈。它们利用其极致的速度和灵活性,如同附骨之疽,始终游弋在帝国舰队扫描范围的边缘,或是借助星云尘埃、小行星碎片的掩护,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短暂而凶狠的突袭。
它们的攻击模式变幻莫测:
有时,它们会如同幽灵般从一片电离气体云中骤然杀出,向着帝国舰队的外围警戒舰只倾泻一轮密集的等离子鱼雷或灵能飞弹,然后根本不看战果,在帝国火力覆盖过来之前,便凭借超高的机动性,以近乎直角的方式瞬间转向,再度没入黑暗。
有时,它们会分成数十个小队,从不同方向同时进行佯动,吸引帝国警戒舰队的火力分散,而真正的杀招,则是一两支精锐的“游隼”小队,利用这短暂的混乱,如同手术刀般切入,目标直指帝国舰队中那些体积庞大、机动性稍差的补给舰或工程舰。一击得手,无论成果大小,立刻远遁千里。
更有甚者,一些“剑鱼”突击艇会执行自杀式的“撞击”任务。它们将引擎功率提升至超载状态,艇身笼罩在牺牲性的灵能护盾下,如同宇宙中的流星,以近乎自毁的速度,悍不畏死地撞向帝国巡洋舰甚至战列舰的引擎喷射口或护盾发生器节点。这种攻击成功率不高,但每一次成功的撞击,都能给帝国舰船带来不小的麻烦,严重拖慢了其整体维修和推进的效率。
“这些该死的地球苍蝇!”一艘帝国“重锤”级巡洋舰的舰长愤怒地一拳砸在控制台上,他的战舰刚刚被两艘“剑鱼”以自杀式撞击干扰了护盾回充,导致侧翼被一枚漏网的导弹击中,虽然损伤不重,却让他感到无比的憋屈。他空有强大的火力,却难以锁定那些速度奇快、轨迹刁钻的小型目标。
“蜂群”战术的目的,并非造成多大的杀伤,而是无尽的骚扰、干扰、迟滞。它们像是一群永远也驱赶不尽的蚊蚋,不断地叮咬着巨兽,让巨兽无法安心前行,无法保持最佳的阵型,更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核心防线的突破上。帝国舰队的速度,在这种无休止的骚扰下,被迫一再降低。
如果说“蜂群”是不断袭扰的刺客,那么“暗礁”就是布设在帝国舰队必经之路上的、静态却更加致命的陷阱。这便是地球联军迟滞战术的另一核心——大规模、高智能、多功能的空间雷场。
在“蜂群”舰艇不惜代价的掩护和引导下,一支支由特制工程舰和阵法师组成的“布雷小队”,正争分夺秒地在帝国舰队可能的推进路线上,布设着新一代的智能机雷。这些机雷,远比奥尔特云外围布设的更加先进,也更加致命。
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爆炸物,而是融合了尖端科技与玄奥阵法的死亡艺术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