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老成谋国,四相皆惊(1/2)
杜远深知,欲行此亘古未有之变革,仅凭陛下的一时激赏与魏王的工程热情,犹如独木难支大厦。
必须赢得朝堂柱石、尤其是这四位掌枢机的宰相的深切理解与鼎力支持。
他并未急于在朝会上抛出,而是选择了更为稳妥、也更显尊重的私下拜会。
他依次备上简帖,携着那卷精心绘制的蓝图与条例草案,轻车简从,前往四位重臣的府邸。
首先抵达的是梁国公房玄龄的府邸。
书房内,檀香袅袅,房玄龄屏退左右,亲自为杜远斟上一杯清茶。当杜远缓缓展开那幅巨大的“大唐标准官道”蓝图时,房玄龄原本温和从容的目光骤然凝聚。
他的手指随着杜远讲解的炭笔线条移动,从深邃夯实的分层路基,到那微拱利于排水的智慧路面,再到那用双实线、单虚线清晰划分的车道,以及外侧醒目的“步道”标识……。
这位以谋略深远、善于制度规划着称的宰相,起初眼中流露出的是面对陌生事物时的困惑与审视。
但随着杜远解释其对于通行效率、安全、乃至雨天排水的妙用,那困惑逐渐冰释,转而化为一种洞悉其巨大价值的恍然与震撼。
他尤其在那份《道路交通管理暂行条例》草案前停留良久,手指轻敲着“靠右行走”、“车道划分”、“标识遵行”等条款。
良久,才长长吁出一口气,抚须叹道:“杜县公,此物……此法……老夫原以为陛下与魏王所行之‘车同轨’,不过是统一车辙、拓宽路面罢了。
今日一见,方知井底之蛙之见也!此已非单纯土木之功,而是……而是囊括土木、律法、礼制于一体的宏规巨构!
此为天下车马行人立下行走之‘礼’,秩序之‘法’啊!若能切实推行,何止是物流提速,政令畅通?
这分明是为我大唐帝国编织了一张脉络清晰、运行有序的活力之网!
诚为社稷万世不易之基业!”他从这蓝图中,看到了超越工程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国家控制力与治理能力的飞跃。
接着,杜远来到了莱国公杜如晦的府上。杜如晦近来身体抱恙,卧于榻上,面色苍白,但精神尚可。
听闻杜远来访,特意命人撑起靠背。当图纸在榻前展开,杜如晦浑浊的双眼瞬间迸发出锐利的光芒。
他听得极其专注,不时打断杜远,询问路基压实的标准、水泥的耐久年限、标识牌在不同天气下的辨识度等具体问题。
听着杜远条理清晰的解答,他那因病痛而时常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苍白的面容甚至因激动而泛起一丝异样的红晕。
他强撑着用手肘支起身体,声音虽比往日虚弱,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金属质感:
“妙!妙极!克明(杜如晦字)卧病多日,今日得闻此策,如饮醇醪,精神为之一振!杜远,汝之目光,已远超当下十年、二十年!
此策看似便民,实乃强军之命脉所在!兵贵神速,更贵在如期!以往大军调动,受困于道路泥泞、拥堵不堪,十成力气往往耗去三成在路途之上。
若有此等坦途峻法,调兵遣将,粮秣军械输送,效率何止倍增!届时我大唐王师之机动,将令四方蛮夷胆寒!”
他越说越激动,忍不住咳嗽了几声,缓过气后,目光灼灼地盯着杜远,语重心长地提醒:
“然,杜远啊,筑路易,移心难。推行之最大阻碍,不在山水,而在人心,在于千年积习!汝需有应对万难之决心,与化解阻力之万全策略,切不可掉以轻心。”
他在激赏之余,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未来可能最棘手的挑战。
拜会郑国公魏征时,气氛则略显凝重。魏征素以直言敢谏、崇尚简约、对“奇技淫巧”抱有本能警惕而闻名。
他端坐于简朴的书案后,面色严肃地听着杜远的介绍,目光如炬地扫过图纸上那些在他看来过于“繁复”的设计,起初眉头紧锁,几乎要出言驳斥此乃劳民伤财之举。
然而,当他的目光落到那份条例草案上,仔细研读“行人须走人行道”、“车马遇老者幼童须减速避让”、“严禁当街争斗阻塞道路”等具体款项时,那紧锁的眉头竟渐渐舒展开来。
尤其读到“凡车马行人,于道路之上,一律靠右行进”这一条时,他眼中精光一闪。
这条规则,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律法面前,人人平等”的意味,无关身份贵贱,皆需遵守。
这深深契合了他心中“法不阿贵”的理念。他猛地一拍书案,“砰”的一声巨响在寂静的书房中回荡,吓了杜远一跳。
“好!好一个《道路交通管理暂行条例》!”魏征声若洪钟,脸上竟难得地露出了激赏之色。
“杜远!老夫原本以为你只会弄些机巧之物,未曾想,你能在此等事务上,虑及黎民百姓,弱势行者之安危!
道路之上,车马为强,步行为弱;权贵车驾为强,平民肩舆为弱。
若无此等明确规则加以约束,必是强者横行无忌,弱者惶惶不安,此非仁政所为!
此条例,非为媚上,实为护下!于国,可增效率;于民,可保平安。此事,魏征认为于国于民皆有大益,若朝堂有议,老夫定当为你直言!”
这位以民为本的铮臣,从这些规则中,看到了超越技术层面的公平、秩序与仁政精神,从而给予了最坚定的支持。
最后,杜远来到了赵国公长孙无忌的府邸。长孙无忌的反应最为复杂难测。
他热情地将杜远迎入装饰华美而不失雅致的书房,亲自烹茶,言谈亲切。
但当杜远展开蓝图与条例时,他立刻变得异常专注和沉默。他仔细审视着图纸上的每一个细节标注,反复推敲条例中的每一句措辞,眼神闪烁不定,显然在飞速权衡。
他看到的,远不止是道路和规则本身,更是其中所蕴含的庞大利益——工程拨款、物料采购、人事安排、以及对全国交通命脉的管辖之权。
这“交通管制司”一旦成立,其权力和影响力将非同小可。
良久,他放下草案,抬起眼,目光深邃地看向杜远,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回避的锐利:
“杜贤侄,此蓝图之宏伟,规划之周详,规则之创新,实乃老夫生平仅见,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贤侄可知,将此宏图变为现实,所需动用之国力、人力、财力,乃至……权威,堪称骇人。
这已非工部一司寻常公务可比。不知贤侄对此,已有何等通盘考量?
欲以何等方式着手?又计划由何人,来主理此千头万绪、责任重于泰山之要务?”他直接问到了最核心的权力分配与执行架构问题,这是政治家的本能。
得到四位重臣或震撼于其深远、或肯定其价值、或赞赏其护民、或探究其权责的回应后,杜远心中那块关于朝堂支持的巨石,总算落下了大半。
次日,一场精心准备后的御前奏对在两仪殿举行。杜远与房、杜、长孙、魏四位宰相联袂入宫。殿内气氛庄重,李世民端坐龙椅,目光中带着期待。
杜远首先出列,再次陈说“标准官道”与“交通条例”之要义,但这次,他的陈述更加简练,重点突出了其综合效益。
随后,房玄龄从“立规矩、成方圆”的礼法制度角度,阐述了统一标准对国家治理的深远意义;
杜如晦虽声音虚弱,却以军事家的眼光,强调了其对于提升军队机动性和战略投送能力的无可估量的价值;
魏征则再次掷地有声地申明,此乃保障道路安全、体现朝廷对弱小者关怀的仁政举措;
长孙无忌最后发言,他肯定了此策的宏伟与必要,但着重提出了执行层面可能遇到的阻力与资源调配难题,隐含地支持了设立专门机构统一事权的建议。
四位宰相,从不同立场和角度,却得出了同一个结论:此事关乎国本,必须专司负责,强力推行。
李世民听着重臣们几乎一致的论述,看着那份已然得到帝国最高智囊团背书的蓝图,龙颜大悦,胸中豪情激荡。
他朗声笑道:“众卿家皆乃国之柱石,见识深远,所见略同,朕心甚慰!
‘车同轨’乃利在千秋之伟业,确需设立专司,赋予权责,方可竟全功!准卿等所奏!
即日成立‘大唐道路交通管制司’,暂隶属工部与刑部共管,专司全国官道等级规划、修筑标准核定、行车规章制定推行及纠纷仲裁处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