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有始 > 第33章 逆熵之钥

第33章 逆熵之钥(1/2)

目录

每一次失败的模拟,都排除了一条死路;每一次微弱的信号反馈,都指向可能的方向。

当时昭玥团队将一段由量子物理团队预测的、可能代表“指令接收确认”的编码片段输入昭玥算法,并导入最新的重症患者细胞微观能量场动态模型后,意外发生了。

算法在模拟环境中,成功诱导了一批虚拟“活金属”单元发生了剧烈的能量紊乱,继而自毁!屏幕上的数据流爆发出代表成功的绿色洪流。

“找到了!干扰序列‘theta-Alpha-7’!”时昭玥的声音带着嘶哑的激动,眼中布满血丝却亮得惊人。

这段由特定碱基组合表达的RNA序列,能在细胞微环境中形成独特的能量场,完美抵消巨人频率对“活金属”单元的指令锁定效应,并触发其预设的自毁程序。

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胜利。将其转化为实际可用的疫苗,面临三重“珠峰”。

1.递送难题:如何将这段脆弱的RNA序列精确、高效、安全地递送到全身各处受感染的细胞?

科学家们采用了最前沿的脂质纳米颗粒(LNp)载体技术,并对其表面进行了特殊修饰,使其能像“智能导弹”一样,优先靶向那些已出现青铜化迹象、金属离子浓度异常的细胞。

2.安全性悬崖:“反代码”本质上是在人体内制造一场局部的能量风暴。稍有不慎,干扰过度可能直接杀死健康细胞;干扰不足则无法清除“活金属”。

无数次的动物实验(使用暴露于模拟青铜雨环境的小鼠)伴随着惨痛的失败和伦理拷问。

最终,通过精确调控LNp载药量和引入一套生物反馈微调机制(根据细胞微环境金属离子浓度自动调节“反代码”释放强度),才在安全性与有效性之间找到了极其狭窄的平衡窗。

3.生产地狱:满足洛阳乃至更大范围需求的量产,对生产工艺提出了变态要求。RNA序列的合成纯度、LNp的粒径均一性、无菌环境等级……任何环节的微小瑕疵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Gc联合数家顶级生物制药企业,在军方级别的防护设施内,开启了24小时不间断的攻关生产,其难度和成本远超任何已知疫苗。

代号“逆熵之钥”的第一批疫苗,在巨大的压力和期盼中,终于走下生产线。

疫苗接种首先在重症患者和一线高危暴露人员中展开,随后逐步推广。

对于早期感染者和新暴露者,“逆熵之钥”展现了近乎神奇的效果。

皮肤青铜斑纹在数日内显着淡化、消失。

关节处的微型齿轮增生停止生长,并逐渐被人体吸收或无害化包裹。

体内“活金属”单元活性被强力抑制、清除,生物监测信号回归正常。

“阻断”成功!疫苗完美实现了第一步设计目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