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逆熵之钥(2/2)
然而,对于已经发生深度青铜化的组织,第二步的“逆编程”如同预想般艰难,效果极其有限。
部分轻中度病变组织(如浅层皮肤金属化、小关节增生)在超高剂量、风险极大的治疗方案下,出现了缓慢的“软化”和部分功能恢复迹象,但过程痛苦且伴随组织损伤。
重度患者(如肢体大面积金属化、重要器官浸润)则基本宣告不可逆。
疫苗能阻止病变进一步恶化,却无法将青铜变回血肉。他们成为了这场灾难永恒的“活体纪念碑”,余生将伴随着冰冷的金属肢体和器官衰竭的风险。
这一幕幕,充满了悲怆与无力感,时刻提醒着人类面对高等文明造物时的渺小与代价。
疫苗本身也非绝对温和。部分受种者出现了强烈的免疫反应(高烧、局部组织炎症)、短暂的神经信号干扰(肢体麻木、感知异常)。
甚至有极少数报告了自身免疫系统攻击金属化组织的迹象。这些都在严密监控和不断优化中。
尽管存在局限和痛苦,“逆熵之钥”疫苗的推出,无疑是绝望中的强心剂。
当第一批接种者身上的青铜纹路明显消退的影像被官方谨慎发布后,席卷全球的恐慌浪潮终于开始退却。
人们看到了切实的希望,“可控”、“可治”取代了“未知”、“诅咒”,成为新的关键词。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止戈组织的极端煽动失去了大量市场。
Gc公信力回升,闻阙之前的电视讲话,结合疫苗研发成功的铁一般事实,极大地提升了官方机构的公信力。公众看到了他们在绝境中的担当、高效与科学实力。对“审慎管控”政策的支持度显着上升。
“逆熵之钥”所运用的技术——量子信息-生物接口、精密靶向RNA递送、生物反馈型药物释放——代表了人类科技的一次巨大飞跃。
相关论文和数据(在严格脱敏处理后)引发了全球科学界的震动与合作狂潮,新的交叉学科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一个最直观的进步就是,科学家利用该技术顺手就彻底解决了癌症靶向药的问题。所以危机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人类也在成长,也有希望。
如何安置和保障那些永久性残疾的重度患者,成为尖锐的社会和伦理问题。同样,疫苗的极高成本和产能限制,引发了全球分配公平性的争议。
然而疫苗的成功,并未改变“羲和”巨人持续散发量子频率的事实。人们开始真正思考“与神毗邻”的生存策略,包括建立防护力场、人口迁移计划等极端提议。
启明组织并未消失。部分成员对疫苗的“凡人造物”嗤之以鼻,继续狂热追求“拥抱神性”;另一部分则开始将目标转向窃取或逆向研究“逆熵之钥”技术,妄想获得更强大的“编程”能力。
青铜色的雨,终于在持续数月后渐渐停歇,被污染的空气经过数次大规模人工干预,也逐渐澄清。洛阳这座饱经创伤的城市,开始了艰难的清理与重建。
街道上,依稀可见未能完全清理的青铜色污渍,以及安装了辅助机械义肢的幸存者,他们是这场“神之瘟疫”的永久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