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上帝的先遣队(2/2)
但佩雷斯保持谨慎:“不要急于求成。中国人实用主义,他们感谢我们的医术,不一定接受我们的信仰。”
他决定采取更长期的策略:先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寻找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共通之处,再逐步引入教义。
这个决定引来了争议。一些激进的神父认为这是妥协,主张直接宣讲福音。但佩雷斯坚持己见:“圣保罗说过,‘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要收获中国人,必须先成为半个中国人。”
他身体力行:换上中式长袍,学习使用筷子,研究儒家经典。其他传教士纷纷效仿,澳门街头出现了一群能说简单汉语、行中国礼仪的西洋教士。
林弘仲成为他们最重要的文化桥梁。他不仅教授语言,更解释文化背后的深层逻辑:“中国人重视‘礼’,不仅是仪式,更是社会秩序。你们想要被接受,必须先遵守这里的‘礼’。”
一天,佩雷斯受邀参加一个中国商人的婚礼。他仔细观察了所有仪式,事后对同僚说:“我看到了许多可以与基督教仪式类比的地方:承诺、祝福、共同体见证...这可能是未来的切入点。”
与此同时,传教士们也开始吸引一些中国人。有几个贫困家庭的男孩被送到他们那里学习拉丁文和数学,希望将来能成为通译谋生。传教士们欣然接受,这是接触中国年轻人的好机会。
然而阻力很快出现。香山县衙派人传话,明确禁止向中国人传教。几个经常拜访传教士的中国居民遭到邻里排斥,甚至有谣言说西洋教士用小孩眼睛制药。
最严重的冲突发生在一个下雨天。几个传教士在救治伤员时划十字祈祷,被围观者指控为“邪术”。愤怒的人群几乎冲击诊所,幸亏安东尼奥带人及时解围。
“我说过要谨慎。”安东尼奥事后告诫佩雷斯,“在这里,信仰问题比贸易问题敏感十倍。”
佩雷斯沉思良久,终于意识到:他们需要更高层面的认可。不是偷偷摸摸地吸收几个信徒,而是获得官方允许的传教权。
“我们需要去北京。”他对同僚们说,“只有获得皇帝的许可,才能真正打开传教之门。”
这个大胆的想法令所有人震惊。从澳门到北京,千里之遥,危机四伏。且明朝皇帝以深居简出著称,获得觐见难如登天。
但佩雷斯决心已定。他开始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世界地图、自鸣钟、棱镜等西洋奇物,以及用中文撰写的基督教义概要。
“我们会让皇帝看到,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信仰,还有知识和智慧。”佩雷斯信心满满,“在中国,知识永远受到尊重。”
临行前夜,佩雷斯独自登上澳门半岛的最高点。脚下,中西混合的聚居区灯火闪烁;远方,中华帝国的广袤土地隐在夜色中。
他不知道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不知道这次北上是否会成功。但他深信,这是上帝指引的道路。
“在那片土地上,”他轻声祈祷,“愿你的国降临。”
海风拂过,仿佛带着远方的回音。十字架与莲花的相遇,才刚刚开始。而这场相遇,将改变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