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林弘仲的救火(2/2)
安东尼奥终于被说服。但具体操作仍需精心设计。
最棘手的是林家宗族。族长林守义悲愤交加,坚持要葡萄牙人“血债血偿”。
林弘仲选择深夜独自拜访。不带随从,不备礼物,只着一身素服。
“晚生弘仲,特来请罪。”他在祠堂残骸前长跪不起,“虽非直接肇事,然引番入澳,难辞其咎。”
林守义本欲斥责,见他如此,倒不好发作。
林弘仲泣声道:“然请族长三思:若真驱逐番夷,谁人收购渔获?谁人雇佣工匠?澳门重归荒滩,于族人何益?”
接着献上重建方案:“葡萄牙人愿倍偿损失,重修祠堂,且用工料胜旧十倍。”又压低声音,“另捐义田百亩,岁租供族中读书子弟。”
最后祭出杀手锏:“闻朝廷有意在香山增设海防,若澳门繁荣不再,恐驻军裁撤...届时倭寇再临,何以抵御?”
软硬兼施下,林守义终于松动。
但真正的高潮在赔罪仪式。林弘仲精心设计每个细节:时间选在清晨吉时,地点在祠堂废墟前,观礼者包括各方代表。
安东尼奥率葡萄牙头面人物着素服,行叩拜礼——这是空前之举。赔罪书由林弘仲用中文诵读,言辞恳切,不推诿责任。
赔偿更是超出预期:白银、建材、义学、医馆...甚至承诺雇佣优先考虑林氏族人。
最后,安东尼奥亲自为奠基仪式培土——象征意义极强。
仪式后,林弘仲安排双方代表共饮“和头酒”。酒过三巡,他看似无意道:
“闻荷兰红毛夷舰出没闽浙,所过之处,鸡犬不留...幸得澳门屏护,广东得安。”
话题悄然转向共同外患。方才还怒目相视的双方,此刻竟同仇敌忾起来。
危机看似化解,但林弘仲的工作尚未结束。他立即派人快马进京,通过太监系统向相关官员“解释情况”,并附上“润笔费”。
更妙的是,他建议葡萄牙人以“感谢官府主持公道”名义,向广州各衙门捐赠“海防经费”——实则定向行贿。
一个月后,当朝廷御史前来核查时,看到的是:重修中的祠堂比原先更气派,义学医馆建设热火朝天,中葡居民和睦相处,甚至共同演练海防。
御史回京奏报:“事出意外,处置得当,夷知悔过,民得实惠。”一场天大风波,竟成政绩。
然而林弘仲深知,这一切多么脆弱。他在私信中写道:
“今日灭火,明日复燃。澳门的生存如同走钢丝,需时刻平衡各方:朝廷要面子,官府要银子,士人要尊重,百姓要生计,番夷要利润...任何一方失衡,全盘皆覆。”
他建议安东尼奥建立长效机制:设立混合仲裁庭处理纠纷,雇佣中国师爷教授文化礼仪,甚至定期举办“开放日”让中国居民了解葡萄牙文化。
“我们要做的不是筑墙自固,而是开窗通风。”他意味深长地说,“让中国人觉得澳门是他们的澳门,而非番夷的澳门。”
潮起潮落,澳门的炊烟再次袅袅升起。祠堂的废墟上立起新的梁柱,比以往更加坚固;中葡居民的脸上重现笑容,比以往更多几分谨慎。
没有人知道,这场危机反而催生了澳门独特的治理模式;不知道林弘仲的调解艺术将成为跨文化管理的典范;更不知道,遥远的马德里正在决定葡萄牙的命运——西班牙国王即将兼任葡萄牙国王,彻底改变远东格局。
此刻的澳门,夕阳映照着重建中的祠堂,也映照着林弘仲疲惫而坚定的面容。他刚刚扑灭一场大火,但知道火星仍在暗处闪烁。在这片东西方交汇的土地上,救火者的工作永无止境。
而历史,正是在这一次次危机与调和中,悄然写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