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金陵城的变化(2/2)
首轮高端市场收割完毕,朱高炽与王卓立刻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场。王卓再次从东大采购了海量的普及型商品:白炽灯泡、台式电风扇、简易矿石收音机。
这些商品以极其亲民的价格投入市场:电灯泡仅售一百文,还附赠一个拉线开关;电风扇定价五个银元;收音机定价十个银元。
顿时,金陵城乃至周边州府的百姓也陷入了抢购热潮,虽然不如勋贵们豪奢,但“用上电灯”、“听个响动”成为了普通家庭也能触及的现代梦想。
然而,看过东大真实采购价的朱元璋又一次皱起了眉头。一个灯泡在东大的采购成本极低,到了大明却卖一百文;电风扇和收音机的利润更是惊人。他把王卓叫来,语气不悦:“王卓,你这价格是否太狠了些?这与搜刮民脂民膏何异?”
王卓早有准备,从容解释道:“陛下明鉴。东大的低成本,是建立在其无比完善产业链和庞大产能基础上的,那是数十年工业积累的结果。但我们大明,不能永远依赖从东大采购这些轻工业品。”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我们必须逐步建立自己的生产能力。然而,以大明朝目前的工业基础,无论是玻璃、钨丝、金属加工还是电子元件,自己生产出来的成本,短期内必然远高于直接从东大采购。”
“如果现在不以较高的利润空间来保护我们本土刚刚萌芽的‘幼稚产业’,那么任何本土工厂在东大商品的低价冲击下,都不可能生存下来。我们现在看似在赚取利润,实则是在为大明未来的工业体系积蓄力量,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笔钱,最终会回流到我们自己工匠的口袋和工厂的建设中。”
朱元璋沉默了。他不懂什么“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但他听懂了“不能永远依赖外人”和“培养自己的人工厂”。尽管心中对高昂的利润仍有些不快,但他明白王卓所言在理,是为了大明的长远之计,最终只能挥挥手,不再追究。
随着收音机和电力普及的,是来自东大的文化产品。顷刻之间,金陵城的大街小巷,无论是深宅大院还是市井街坊,都开始回荡着“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的歌声。
孩子们兴奋地模仿着葫芦兄弟的神通,大人们则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于《汉武大帝》的雄才大略、《射雕英雄传》的江湖侠义,以及收音机里全天滚动播放的《说岳全传》和《三国演义》评书。
王卓和朱高炽在引进节目时也费了心思:动画片《葫芦娃》定在下午六点,吸引放堂的孩童;正剧《汉武大帝》晚上七点首播,适合全家观看;武侠剧《射雕英雄传》则放在晚上九点,满足更多成年人的喜好。考虑到明朝官话与现代普通话的发音差异,所有节目都进行了重新配音,使之更易于被当下民众接受。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在向东大方面结算这批文化产品的后期配音制作费用时,王卓对着办公桌对面的谭局长,用一种混合着诚恳与耍赖的语气说道:
“谭局,你看,这配音的费用,大明这边一分不少,如数照付。但是这些作品本身的……那个‘版权费’,是不是就可以免了?我们这可是在帮你们进行跨时空的文化输出,提升东大的文化影响力啊!这价值,可不是区区版权费能衡量的。”
谭局长显然被这番强词夺理给噎住了,半晌,才传来一声无奈的长叹,伴随着一个仿佛能穿透时空的白眼:“王卓啊王卓,你这账算得……真是越来越精了!行吧,这次就当是文化推广了!下不为例!”
王卓嘿嘿一笑,深藏功与名。
王卓看着窗外灯火渐次亮起的金陵城,耳边传来隐约的《铁血丹心》旋律,心中明白,他带来的,不仅仅是电灯和风扇,更是一场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