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东宫家宴(2/2)
朱棣一愣,下意识地压低声音:“怎么分忧?难不成学后世设个司礼监,让太监来批红?老爷子要是知道我们有这念头,非得扒了咱俩的皮不可!”
王卓笑了,用眼神示意了一下正在认真倾听的朱高炽:“哪里需要动用宦官?眼前不就有最合适的人选吗?太子您统领内阁处理政务,至于批阅奏章、学习决策的工作,正好可以让太孙逐步参与进来。这样既锻炼了继承人,确保了权力平稳过渡,陛下看了也放心。可谓一举多得。”
朱棣眼睛一亮,用力拍了下桌子:“妙啊!太好了!父子同心,祖孙传承!就这么定了!”
然而,朱高炽却微微皱起了眉头,带着一丝忧虑说:“父王,姑父,这个安排好是好。可万一……我是说万一,后世遇到皇帝英年早逝,新君尚且年幼的情况,这套制度岂不是……难以运转了?”
他这话一出口,朱棣气得眼睛一瞪,差点当场发作:“你这混账东西!就不会说点吉利话?咒你自己呢?!”
“殿下息怒。”徐妙云连忙过来,轻轻按住朱棣的手臂,同时略带责备地看了儿子一眼,“高炽,慎言!”
王卓也赶紧打圆场:“殿下别生气,太孙也是从制度的长远稳健性考虑。不过话说回来,世界上从来没有能管一万年、完美无缺的制度。一套规矩,只要能保证几十年的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功了。”
他看向朱高炽,语气肯定地补充道:“况且,有‘东大’先进的医学在,一定会帮你把身体调理得棒棒的,长命百岁。未来的问题,到时候自然会有解决的办法。”
酒过三巡,话题又转到了即将推行的另一项重大改革——取缔青楼。
朱棣抿了口酒,谈及实际问题:“下发取缔的政令容易,但后续那么多人的安置是个大问题。这些女子骤然失去生计,若处理不好,恐怕会引发社会动荡。”
王卓对此已有预案,从容答道:“殿下,如今新式纺织厂正在大规模扩张,非常缺人手。可以优先将其中愿意、并且身体条件允许的女子,安置到纺织厂工作,教她们技艺,让她们能靠自己的劳动堂堂正正地生活。”
朱高炽也积极补充道:“姑父,我还有一个想法。我看‘东大’那种集购物、饮食、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广场’非常好,我打算在金陵也兴建一座,作为新的商业和文化中心。这种广场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和导购,完全可以优先培训、录用这些女子,给她们一个更体面、环境更好的工作机会。”
“这个主意再好不过了!”王卓由衷赞叹,“化消极为积极,给予她们新的希望和尊严,这正是朝廷应该展现的仁政。”
这时,徐妙云优雅地拭了拭嘴角,加入了谈话。她先是对儿子的提议表示支持:“兴建这样的广场,确实能方便百姓,引领新的风气。到时候,我和安庆妹妹正好可以去‘东大’实地考察学习一下。”接着,她话锋一转,目光温和而恳切地看向王卓,言语巧妙却不容推拒:
“王卓啊,有句老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你和安庆已成家立室,如今更是即将迎来自己的孩子。于情于理,都该回去拜见你的父母双亲,让老人家安心,也共享这天伦之乐。这次如果你们回‘东大’,我和太子殿下,愿意陪你们一同前去。一来,是全了你这份孝心;二来……”她微微一笑,“我也正好借此机会,请‘东大’的医生帮忙调理一下身体。”
王卓瞬间明白了徐妙云的深意与良苦用心。她引经据典,让人无法反驳;她心思细腻,借着体检之名,实则是为了改变历史上她早逝的命运,朱棣这是要提前防范;而她与朱棣亲自陪同,更是给足了他面子,也将这次行程提升到了半官方的层面。他看向身边的安庆,只见她眼中充满了期待。
王卓心中感慨,这位太子妃,真不愧是史书称赞的“女诸生”,处事周全,言语得体,于公于私,都让人如沐春风,难以拒绝。
王卓看着安庆那带着些许紧张和期盼的眼神,点头说道:
“嫂嫂考虑得太周到了,说得在理。是我疏忽了。好,就按嫂嫂说的办,我们……一起回去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