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暗流涌动(1/2)
听证会的胜利,像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权璟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表面上看,何赛团队士气大振,戴曦更是被不少同事投以钦佩的目光。但水面之下,暗流开始加速涌动。
罗槟并未因一次挫败而失态,他迅速调整策略,将科东案的重点从纯粹的“程序防御”转向更积极的“技术反击”和“舆论对冲”。他聘请了国内顶尖的环境工程专家团队,重新评估事故原因,力图将泄漏定性为“极端天气条件下的意外”而非“长期管理失效的必然”。同时,公关团队开始有选择地释放一些科东集团以往参与的慈善公益信息,试图软化其冷酷的资本形象。
然而,那层“不败”的光晕已然黯淡。林清辞能清晰地感觉到,罗槟身上那股曾经锐不可当的气运,如同出现了细微裂痕的瓷器,虽然依旧珍贵,却已不复完美。
更明显的变化发生在戴曦身上。胜利带来的短暂兴奋过后,她陷入了更深的迷惘。她开始主动翻阅更多法哲学和社会学的书籍,有时会对着窗外出神,偶尔在与罗槟讨论其他案件时,会下意识地质疑某些看似无懈可击的程序是否真的代表了公正。
“清辞,”一次加班后的深夜,戴曦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对林清辞倾诉,“我以前觉得,法律就像一座精密运行的钟表,只要遵循它的齿轮咬合,就能指向正义。可现在……我好像看到了钟表后面那些生锈的零件,甚至……操纵齿轮的手。”
林清辞给她递上一杯热牛奶,语气平和:“法律是人制定的,也是由人执行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权衡,甚至……博弈。”她没有过多安慰,只是陈述事实。戴曦的理想主义光环需要的是淬炼,直至碎裂或质变,而非抚慰。
与此同时,林清辞察觉到“窃运阁”的能量波动变得更加活跃且……焦躁。他们在科东案上的布局显然被打乱,急需寻找新的突破口,或者,制造更大的混乱来弥补“损失”。
几天后,一个意想不到的案件被送到了何赛的桌上。
委托人是位神情憔悴的中年妇女,名叫赵桂兰。她的儿子,一名叫刘明的科东集团年轻工程师,在泄漏事故发生前一周,于公司宿舍内“意外”坠亡。警方当时的调查结论是工作压力过大导致抑郁,最终自杀。赵桂兰始终不信,她坚持儿子生前曾多次向她抱怨过工厂某些安全设施的隐患,并透露过向上级反映却石沉大海的无奈。
“泄漏事故发生后,我更觉得我儿子的死不对劲!”赵桂兰声音哽咽,却带着一股执拗,“他一定是发现了什么,被人……灭口了!”
何赛看着这份充满悲情却缺乏实证的委托,眉头紧锁。从理性角度看,这案子接手风险极大,几乎没有任何胜算,反而可能被科东反诉诽谤,将律所拖入泥潭。
但戴曦的反应却异常激烈。“何律师!我们不能不管!如果刘明工程师真的是因为试图阻止灾难而被……那这就是最卑劣的谋杀!法律如果不能为他伸张正义,还有什么意义?”
林清辞冷静地翻阅着赵桂兰带来的少量遗物照片和通话记录副本。她的“气运洞察”在接触到这些物品时,感受到了一丝极其微弱、但异常阴冷的残留气息——属于“窃运阁”的手笔。他们似乎急于将水搅浑,试图将一起可能存在的、被掩盖的职场迫害甚至谋杀,与环境污染事故强行捆绑,制造出更富戏剧性、更能引爆社会情绪的爆点。
“何律师,”林清辞开口,打断了戴曦激动的陈述和何赛的犹豫,“这个案子疑点很多,直接接手确实风险过高。但我认为,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介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