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1/2)
果然听闻二字,董卓顿觉芒刺在背,那双蒲扇般的大手猛然攥紧扶手,强压下心头战栗后,竟坦然道:老夫纵横疆场数十载,平生未惧任何人——唯独对这燕王......实是畏之如虎啊!
昔日西凉霸主结交羌胡各部首领,谁不赞誉本相国盖世英武,义薄云天,乃当世真英雄!
当年广宗一役,本相国不慎败于黄巾贼寇之手,幸得燕王率军驰援。自此之后,本相国在燕王面前便矮了三分气势。
忆往昔坐镇西凉之时,本相国整军经武,广募勇士,练就十万铁骑,威震边陲,令四方胆寒。
灵帝驾崩之际,本相国亲率西凉大军入主洛阳,收编南北禁军、西园新军、宫廷卫队,手握雄师数十万,权柄滔天,掌控朝局。
岂料燕王仅率数万精锐,竟在正面战场击溃本相国数十万大军,迫使我西凉军退回陇西老巢。
诸位,我董卓对燕王殿下的畏惧,实乃深入骨髓!
每逢想起燕王挥师攻打汜水、虎牢二关的雄姿,天下诸侯无不战栗臣服。
更令人敬畏的是,燕王十五岁便大破鲜卑王庭,生擒单于及贵族,创下大汉百年未有之伟业。
乌桓部落闻风丧胆,举族归顺。黄巾百万之众,亦被燕王在数月间荡平殆尽。
虽与燕王势不两立,但作为武将,本相国由衷钦佩其绝世将才。
如今面对燕王,本相国只能俯首示弱,以金银爵位相赠,期盼能与燕王共分天下。
李儒初闻此言,尚觉岳父深谋远虑。及至听得这般丧志之语,气得险些昏厥。
他急忙打断董卓的感慨,痛心疾首地劝谏:相国明鉴,燕王本就以商贾起家,其家财堪比国库啊!
在燕王与群臣的治理下,燕地民生富庶,国库充盈,积累的财富不可计数。
相国若要结交燕王,不知要耗费多少珍宝金银?
大人,我们且论官职爵位:
论爵位——燕王乃百年来唯一实权藩王,祖上是光武帝嫡长子东海恭王一脉,位列诸侯之首,更是当今天子的皇叔。
论官职——燕王身兼骠骑大将军、太尉、幽州牧等朝廷要职。
试问相国能许给燕王何等官爵?
恐怕除了那张龙椅,再没有什么能打动他了。
单凭官爵钱财,绝难动摇燕王分毫。
相国,我们西凉必须早作谋划啊!
董卓瘫在主位上,颓然道:文优此言甚是有理!若燕王真举兵来犯,咱们便死守函谷关、武关、潼关,与燕军僵持!若还是挡不住......
他忽然拍案而起,面目狰狞:就算要死,本相也要先痛快一把!定要尝遍天下珍馐,搜罗四海**!
当年在洛阳还有几位金枝玉叶没来得及享用......董卓舔着嘴唇冷笑道,这几日就把那些公主弄进相府,好生快活!
嘿嘿,
让我用不同方式重新
董卓咧开嘴角说道:
李儒闻言暗叫不妙,意识到自己的劝谏过犹不及,反而激发了岳父的荒唐念头。他连忙转圜道:相国明鉴,属下提及燕王绝非畏战。适逢北疆**,正可趁势直捣黄龙,彻底动摇燕国根基,扭转我军不利局面。
董卓——这位西凉枭雄原本只是因局势不利而陷入颓唐,此刻听闻有削弱燕国之策,顿时目光炯炯地直起身子:文优速速道来,如何借北疆之乱给予燕国致命一击?
相国府正厅内,李儒捋着短须侃侃而谈:公孙瓒率十万叛军正与燕军交战。我等可假借朝廷调停之名,实则授予叛军讨伐燕国的正统名分。明为平息战火,暗则结成同盟。若燕王抗旨不遵,便可昭告天下其谋逆之心。
李儒嘴角勾起一抹标志性的阴冷笑容:“相公,我们不妨借天子之名,光明正大地给渤海太守袁绍下一道圣旨。以北疆幅员辽阔、难以管辖为由,将渤海郡、河间郡、中山国、涿郡、上谷郡、代郡六地合并为代州,册封袁绍为代州牧,秩二千石。”
“袁绍此人外强中干,优柔寡断,贪小利而轻性命,好虚名而无实才。当初诸侯联军讨伐我西凉军时,他被燕王当众羞辱,身为盟主却颜面尽失,必然对燕王心怀怨恨。若我们给他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分和机会,他定会迫不及待与燕国死磕到底。”
“如今袁绍困守渤海一郡,若想破局,要么逐步蚕食周边郡县,要么直接对燕国用兵。冀州牧刘虞是他的顶头上司,他找不到开战的借口;燕王兼任幽州牧,他同样师出无名。但若我们以天子之名送他一个扩张地盘的由头,依他的性子,岂能不动心?”
董卓听罢拍案叫绝:“文优真乃我西凉第一谋士,顷刻间便想出这等妙计!”
帐下众将纷纷附和——
“军师神机妙算,堪比留侯再世!”
“有此良策,何惧燕国来犯?”
“眼看燕国就要陷入十面埋伏了!”
李儒眯着眼享受众人的吹捧,待声浪稍歇,他轻叩案几道:“诸位且听分明——那涿郡、上谷郡、代郡,可都是燕国的钱粮重地,富得流油啊……”
你们当**信燕王会心甘情愿遵从圣命,毫无保留地将三郡富庶疆土拱手相让?
如此一来,袁绍与燕王之间必生难以化解的边界纷争!
古谚有云:两强相争,必有一伤!
诚然,燕国铁骑威震四海,可如今其十余万精锐正深陷公孙瓒统率的叛乱泥沼,军力必然折损严重。
若此时再与坐拥十万雄师的袁绍开战,燕国将陷入双线作战的危局,最终不能自拔。
值此良机,我西凉军当即刻行动——已呈请天子敕封牛辅将军为并州牧,统五万铁骑进驻晋阳,全盘接管并州九郡,壮我西凉根基。
自并州刺史丁原殒命洛阳,并州已成无主之地,各郡守各自为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