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 > 第144章

第144章(1/2)

目录

我军在优势兵力下尚且不敌燕军,何况此番敌众我寡......牛辅声音发颤,五万将士皆畏燕军如虎,若强行进军,无异于驱羊入虎口!

末将只得与燕将黄忠交涉,率军撤回长安,并带回一名燕国使者。

殿中文武听罢无不色变,议论纷纷。

董卓暴怒,抓起奏折掷向牛辅:放屁!并州九郡岂能一朝尽丧?

李儒连忙劝解:相国息怒,牛将军所言恐怕非虚。见董卓瞪来,李儒续道:诸位可还记得我军撤回长安时,函谷关下突然杀出的数万燕骑?如今想来,那支骑兵定是自并州渡河而来。

———

若推测无误,当时并州已被燕国占领,划为燕国郡县!”

董越直言不讳问道:大哥,军师,燕国趁机吞并并州九郡,难道不怕关东诸侯惊恐,群起而攻?

李儒无意讨论假设,直接向董卓禀报正事:相国,空谈无益。不如先接见燕国使臣,问明燕王来意。

董卓闻言恍然,连声道:文优所言极是!速宣燕国使臣进见!

———

长安相国府正厅内,燕国使臣杨阜向董卓微微颔首:外臣杨阜,见过董相国。说罢将奏书递与李儒,垂首而立。

李儒接过奏折转呈董卓,厉声质问道:杨大人!燕王擅动刀兵占据并州,可曾将朝廷法度放在眼里?今日若不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任凭李儒咄咄逼人,杨阜始终泰然自若。董卓阅罢奏章,见使臣如此态度,猛然拍案怒喝:狂妄!见本相竟不行礼,这就是燕国的礼数?

并州乃朝廷疆土,州牧之位岂能私相授受?燕王若还知忠义二字,就速速撤兵!否则本相定当上奏天子,治他个谋逆大罪!

杨阜听闻董卓咄咄逼人的言辞,不禁冷笑反诘:下官斗胆请教,董相国这官职究竟是何人所授?

若下官没记错,相国这职位怕是董公自封的吧?既未经朝堂公议,也未得天子明诏。

这般来路不正的官职,天下州郡长官、四方诸侯,乃至黎民百姓,谁人肯认?

我家主上乃**亲封燕王,当今天子的皇叔,更握有**遗诏,受命监国。按礼制法统,在陛下亲政前,朝政本当归我家主上执掌。

我家主上罢黜官吏,何须董相国首肯?如今并州匪患猖獗,南匈奴屡犯边境,主上遣大军驻守,正是名正言顺。

此次遣使入长安,原是向天子上表陈情,与董相国......杨阜刻意停顿,环视在场众人,似乎并无干系。

言毕,他从容施礼,不顾满堂铁青的脸色,昂首阔步而出。

杨阜胸有成竹——以燕国雄师之威,量董卓也不敢加害使臣。

望着杨阜远去的背影,董卓指节发白,脸上阴云密布。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古训,终究束缚住了他挥刀泄愤的冲动。

堂下众将怒形于色,纷纷为主帅鸣不平。

董卓目光转向首席谋士兼女婿,沉声道:文优,并州九郡尽入燕国之手,你的谋划又落空了。

李儒苦笑叹息:燕王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悄取并州......我西凉军的并州之计,确是全盘皆输了。

相国大人,眼下只能看袁绍那路人马是否真敢与燕国对抗了!

袁本初此人性格如何,董卓心知肚明,当即嗤之以鼻道:袁本初?不过是个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疑神疑鬼的庸才罢了。

如今燕国在战略上占尽优势,就凭他袁本初,也配与燕国叫板?

他那路人马,老夫根本不抱希望!

若不能阻止燕国扩张,以老夫为首的西凉集团迟早要被燕国剿灭。

李儒依旧挂着那副标志性的阴冷笑意,从容分析道:相国大人无需过分忧心,局势尚未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即便袁本初不敢挑衅燕国,燕国短期内也无力攻打西凉。

燕国刚刚平定公孙瓒叛军,又拿下并州九郡、辽西三郡。表面看势不可挡,实则也有软肋。

公孙瓒叛军对北疆各郡的破坏极为严重,民生经济受损难以估量。如今燕国举国上下忙于重建,根本无力发动对外战争。

更何况新占领的并州、辽西诸郡,没有数年时间根本无法完全消化。是以未来数年内,燕国绝不会轻启战端。

再者以燕王的声望性格,公孙度祸乱燕境之事,日后必遭血腥报复。否则难向朝野交代,更有损国威。

当然,出兵讨伐公孙度那也是数年之后的事了。

最关键的是——燕国如今的国力、军力已如巍峨大山,压得关东诸侯喘不过气来。

【关东诸侯的隐忧】

潼关以东的豪强们再难容忍燕国持续壮大,那份发自内心的忌惮已化作实质性的恐惧。

(空行)

待时机成熟,我们自当联合关东各路势力结成同盟,共同讨伐北方这个日益强盛的庞然大物。

(空行)

诚然,燕国在军事与经济层面的实力确实独步天下,但即便再强大的国家,也难抵挡天下诸侯的合力围剿。

(空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