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南征启航(1/2)
肇元仲冬江雪寒,江州校场整征鞍。
黄崇演武传刀弩,孟虬承命率蛮坛。
衡绘舆图标瘴险,胤筹粮秣保军安。
码头帆动催征发,未央凝眸待斩残。
此刻的黄崇奉旨前来协助练兵,他骑着一匹黑马,从营外疾驰而来,翻身下马,快步走上校场高台。他穿着一身轻便的铠甲,腰间挎着一把短柄战斧,脸上带着风尘,却依旧精神抖擞。
“弟兄们!”黄崇的声音洪亮,带着一股军人的豪迈,“我知道你们都想报仇!但林邑不是漠北,不是你们熟悉的战场!那里的山林能藏人,沼泽能吞马,瘴气能杀人!光有血气不够,还得有真本事!”
他跳上一块巨石,指着校场旁的山林,大声道:“从今天起,操练加倍!每日寅时起身,先跑十里山路,再练攀爬;午时在沼泽地中演练行军,熟悉如何在泥泞中保持阵型;申时练在密林里识别方向,用弩箭射击躲在树后的靶子;酉时演练火器使用,教你们怎么把震天雷扔进敌人的象群里,怎么用毒蝎雷对付密集的贼兵!”
说罢,黄崇翻身跃下巨石,从士卒手中接过一把砍刀,走到一棵大树前,挥刀砍去。“唰”的一声,树干上留下一道深深的刀痕。他又从腰间取出一把短弩,对准远处一棵树上的靶子,扣动扳机,弩箭精准地射中靶心。
“看到了吗?”黄崇举起手中的砍刀和短弩,“在山林里,这两样东西比长兵器好用!砍刀能开路,能劈砍;短弩能在近距离精准射杀敌人!从今天起,每个人都要练熟这两样兵器!”
士卒们瞪大眼睛看着,深知这些技艺在即将到来的战场上就是保命、杀敌的本钱。他们齐声应诺,声音里充满了斗志。
魏昌走到黄崇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黄兄,操练之事便拜托你了。我会带着一队精锐,先去勘察从江州到交州的路线,确保大军行军畅通。”
黄崇点头道:“魏兄放心,我定将将士们练得个个能征善战!”
张绍则走到费承身边,低声道:“费兄,粮草、军械的转运之事,便辛苦你了。大军出征,后勤是重中之重,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费承拱手道:“张总管放心,我已与交州代理刺史刘敏联系,他会在沿途设置粮站,确保粮草供应。军械方面,长安武库的火器和将作监的装备也会陆续运来,我会派人接应。”
三人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的信念。他们知道,此次南征,责任重大,唯有同心协力,才能不负陛下所托,为死难的汉民报仇。
南中,建宁郡,蛮王孟获的王府内,火塘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映得满室通红。孟获坐在一张铺着虎皮的大椅上,手中拿着刘禅的旨意,眉头紧锁。他身旁的儿子孟虬,年方二十,身材魁梧,虎背熊腰,脸上带着与父亲相似的勇猛之气,正焦躁地踱步。
“父亲,这林邑蛮子也太过分了!”孟虬猛地一拳砸在案上,案上的酒碗都震得跳了起来,“大汉待我们彝部不薄,当年丞相七擒七纵,赐我们粮种、农具,助我们发展,如今汉家有难,我们岂能坐视不管!”
孟获放下旨意,叹了口气:“我何尝不知。只是南中刚安定不久,若我亲自率军出征,恐内部生乱。再说,我年事已高,山林作战已不如当年,还是让你去吧。”
孟虬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喜色,立刻跪倒在地:“多谢父亲!儿子定不负父亲所托,带着彝部勇士,随汉家将军踏平林邑,为汉民报仇!”
孟获扶起儿子,语重心长道:“你此去,需谨记三点:一是要听从汉家将军的指挥,不可擅自行动;二是要善待汉家士卒,不可因习俗不同而产生冲突;三是要小心南方的瘴气和毒虫,多听部落巫医的建议。”
“儿子记住了!”孟虬重重点头。
很快,孟获召集了南中各彝部的首领。王府的广场上,火把通明,各部首领皆身着兽皮,手持弯刀,脸上带着彪悍之气。孟获站在高台上,高声道:“诸位首领,大汉天子有旨,林邑蛮夷背恩忘义,屠戮汉民,今要发兵征讨。我彝部世受汉恩,当助大汉一臂之力!我决定遣子孟虬,率两千彝部勇士出征,不知诸位可有异议?”
“没有异议!”各部首领齐声应道,“蛮王发话,我等定当遵从!”
“好!”孟获满意地点点头,“各部落即刻挑选最能打的勇士,明日在城外集结。巫医们准备好驱瘴的草药和护身符,工匠们打造足够的弯刀、吹箭。此次出征,不仅是为大汉报仇,也是为了我们彝部的荣誉!”
首领们纷纷散去,各自筹备。孟虬则回到自己的营帐,开始挑选随行的勇士。他挑选的勇士,皆是身强体壮、擅长丛林作战、能识瘴气的汉子,每人都配备了弯刀、吹箭、毒镖,还有一张藤牌。
部落巫医也赶来,将一袋袋驱瘴的草药和画着符咒的护身符交给孟虬:“少蛮王,这草药煮水喝可防瘴气,护身符能驱邪避毒,你让勇士们都带上。”
孟虬接过草药和护身符,感激道:“多谢巫医。”
次日清晨,建宁郡城外,两千彝部勇士集结完毕。他们身着黑色的兽皮,脸上涂着红色的油彩,手持兵器,整齐地站在广场上。孟获亲自为孟虬送行,将一把镶嵌着宝石的弯刀递给儿子:“这是我当年随丞相南征时所用的弯刀,今日便传给你,希望你能像它一样,锋利无匹,所向披靡。”
孟虬接过弯刀,单膝跪地:“父亲放心,儿子定不辱使命!”
随着孟虬一声令下,两千彝部勇士翻身上马,朝着江州的方向疾驰而去。他们的马蹄踏过雪地,扬起一片片雪沫,身后是建宁郡百姓的欢呼声。孟虬回头望了一眼家乡,心中暗暗发誓:定要斩下范熊的头颅,为汉民报仇,也为彝部争光。
长安,国学监内,杜衡、周胤、王训、黄崇四人聚在一间值房内,案上铺开了一张粗略的南疆舆图。此时黄崇尚未出发前往江州,正与三人商议南征的相关事宜。
杜衡手持毛笔,在舆图上圈点着,眉头紧锁:“林邑气候炎热潮湿,与我此前所历之漠北、东北截然不同。其地多山陵丛林,河流纵横,每年十一月至次年二月为旱季,三月至十月为雨季,如今虽为旱季,却也常有阴雨,道路泥泞难行。更可怕的是瘴气,尤其是在山林沼泽地带,清晨和傍晚瘴气最盛,吸入者轻则头痛呕吐,重则丧命。此乃大军南征的最大敌人!”
周胤面前摆着算盘和纸笔,手指飞快地拨动着算珠,口中念念有词:“一万两千大军,加上两千彝部勇士,还有民夫五千,每日需消耗粮米三千石、马料一千石。粮草从巴蜀经灵渠转运至交州,路途遥远,损耗至少在三成以上。我需在江州、武陵、长沙等地设置中转粮站,囤积足够的粮草,确保大军行军途中不缺粮。”
他停下算盘,抬头道:“另外,军械的转运也需注意。火器怕潮,需用油布包裹,再装入密封的木箱;弩箭的弓弦怕湿,需涂抹桐油防潮;甲胄和兵器需定期擦拭,防止锈蚀。这些都需要专人负责。”
王训则拿着一张军械清单,仔细看着:“霹雳炮沉重,在山林中难以运输,需拆解成炮身、炮架、炮轮三部分,由骡马驮运,到了平坦地带再组装。‘毒蝎雷’和‘震天雷’需单独存放,派专人看管,严禁烟火。还有将士们的装备,藤牌、砍刀、斧头、军靴,都要按人数准备充足,宁可多备,不可少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