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二手设备添利器,远海扬帆再出征(2/2)
下网!随着他一声令下,大壮和赵小山合力将长长的流网撒入海中。网具如同一条巨大的丝带,随着海流缓缓漂动,正好横亘在鱼群前进的路线上。
接下来的等待变得不再盲目。张西龙通过探鱼仪,可以清晰地看到那片密集的光点逐渐靠近、然后与代表渔网的信号区域重合!
鱼群进网了!赵小山看着屏幕,激动地喊道。
约莫一个小时后,张西龙果断下令:起网!
绞盘开始工作,沉重的流网被缓缓收回。当网具接近水面时,所有人都看到了令人振奋的一幕——网眼里,密密麻麻地挂满了体型修长、背部蓝黑、腹部银白的马鲛鱼!它们奋力挣扎着,在阳光下反射出片片银光,仿佛将整个网具都染成了银色!
我的老天!这么多鲅鱼!大壮看着这前所未有的丰收景象,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
这一网鲅鱼,粗略估计就有两三千斤!而且个头均匀,正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规格。
探鱼仪的首战告捷,极大地提升了捕捞效率和针对性。以往靠经验和运气,十网可能只有两三网有大收获,现在有了这个水下眼睛,几乎能做到有的放矢,大大减少了盲目作业的时间和油耗。
就在张西龙专注于提升海上装备时,山林养殖这边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合作社的成功,让屯里更多的人看到了希望。但张西龙并没有急于继续扩大合作社的规模,他意识到,管理和技术必须跟上。
他组织了几次简单的培训,请福海和有经验的老养殖户,给合作社的成员们讲解不同动物的习性、常见病的预防、饲料的配比等基础知识。他还统一了养殖记录本,要求各家简单记录动物的生长情况、食量、健康状况,便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同时,他开始尝试产品的多元化。除了直接出售活畜、鹿茸和皮子,他利用这次捕获的大量优质鲅鱼,开始了深加工的尝试。
他借鉴了南方的一些做法,带领家人和合作社的妇女们,将一部分鲅鱼去除内脏后,用盐和香料腌制,然后挂在通风处自然风干,制作成咸香可口的鲅鱼干。另一部分,则切成厚片,用果木进行熏烤,制成风味独特的熏鲅鱼。
这些加工后的产品,不仅更容易保存,运输方便,而且风味独特,在县里的宾馆和饭店试销后,大受欢迎,价格比鲜鱼又高出了一截!这为养殖场和渔业收入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参园的管理也更加精细化。张西龙发现,不同区域的参苗长势存在差异。他仔细对比了土壤、光照和水分情况,开始进行一些小范围的试验,比如在某些区域增加腐殖土的厚度,在光照过强的地方适当增加遮阴,记录下这些细微调整带来的变化。他深知,人参种植是慢工出细活,现在的每一分用心,都关系到六年后的收获。
海陆并进的势头愈发凶猛,但张西龙并没有满足。探鱼仪的成功使用,让他对再次挑战更远海域充满了信心。他的目标,再次指向了曾经让他遭遇灭顶之灾,也蕴藏着更丰富资源的——黑水洋。
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仅凭一腔热血和简陋设备的莽撞青年。他有了性能更好的新海龙号,有了能够窥探水下世界的探鱼仪,有了更丰富的航海经验和更沉稳的心态,还有了岸上稳定发展的养殖业作为坚实后盾。
是时候,再去会会那片海了。站在新海龙号的船头,望着远方海天相接处那深邃的蓝色,张西龙的目光坚定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