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阿尔茨海默病(1/2)
中医研究院的学术会议厅内。
庄重肃穆,红木长桌旁坐满了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老者,他们胸前别着的姓名牌,每一个都代表着中医界某个领域的泰山北斗。
林远志在叶楷的陪同下步入会场时,瞬间吸引了所有目光。
这些目光复杂难辨,有审视,有好奇,也有几分不以为然的淡漠。
会议主持人是研究院的副院长,一位姓陈的老专家,他简单介绍了林远志,言语客气却透着疏离,随即切入正题——新时代中医人才的培养困境。
几位资深专家轮流发言,无外乎强调经典背诵的重要性、临床跟师的必要性,但言语间总透着一丝对当下年轻医学生“定力不足”、“易受西医思维干扰”的无奈。
很快,话题引到了林远志身上。
“小林医生,”陈副院长推了推眼镜,语气平和却带着无形的压力,“你是年轻人里的翘楚,名声在外,依你看,这中医的根,到底该怎么抓起,才不至于让后来者像现在的一些学生那样,脑子里中西混杂,临证时左右为难?”
全场安静下来。
林远志感受到那几十道目光的重量,他略一沉吟,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
“陈院长,各位前辈。我认为,问题或许正出在启蒙太晚。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建立在数理化生之上,孩子们从小学、中学就开始被系统灌输,其逻辑是分析、还原、对抗。
而中医思维的核心是整体、动态、平衡,是‘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的象思维。
让一个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现代科学逻辑训练的学生,突然掉头去理解‘肝木克脾土’,他如何不分裂?”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
“所以,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时机的问题。中医思维的种子,必须在中小学阶段,甚至更早,就以文化启蒙、以生活常识的方式播下。
比如,让孩子知道春天为什么容易肝火旺,饮食为什么要五味调和,而不是等到他们进了中医药大学,才把这套体系作为一门‘专业知识’去强行嫁接,那时,两种思维模式的冲突已然根深蒂固。”
这番话让在座不少老专家微微颔首,有人低声交头接耳。陈副院长追问:
“那你认为,具体该如何做?大学阶段的培养又当如何改进?现在很多中医院校的实习,效果似乎也不尽如人意。”
林远志接过话头:“大学阶段,关键在‘师承’。现在的医院实习,很多时候学生沦为写病历、跑腿的打杂工,轮转各个科室,蜻蜓点水,难以深入。
中医的精髓,需要在长期的、一对一的跟师临证中体悟。应该建立更紧密的师承制度,让学生长期跟随一位或多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从抄方、侍诊开始,耳濡目染,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心无旁骛地学。
这种‘口传心授’,是任何标准化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会议气氛逐渐热烈,林远志切中要害的言谈,初步赢得了部分专家的认可。
接着,会议进入了更核心的环节——疑难病例讨论。
大屏幕上展示了一份详尽的病案:余某,女,65岁,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
视频中,老人眼神呆滞,记忆力衰退,叫错子女名字,生活无法自理,伴有妄语、躁动不安,出门不记得回家路……
病历显示,她已接受包括知名老专家在内的专家组免费治疗三个月,方药多以熟地、山萸肉、枸杞子、鹿茸、益智仁等补肾填精、健脑益智之品为主,但病情毫无起色。
舌象显示舌淡胖大有齿痕、苔白薄腻,舌下络脉紫黯怒张,脉象没有描述。
陈副院长语气沉重:“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此类患者日益增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若中医能在这一世界性难题上取得突破,其意义不言而喻。
之前专家组思路集中于‘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认为年高体衰,肾精亏虚是根本,故以填补补肾为法,然疗效不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