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末代中医 > 第451章 那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吗?

第451章 那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吗?(1/2)

目录

郊外小学的试点工作在午后阳光中继续进行。

熬好的防疫茶汤被分装到一个个贴有编号的干净纸杯里,由研究员和老师配合,分发给那个被选为试点的二年级班级的孩子们。

大多数孩子对这种略带草药清甜味的“茶饮”并不排斥,甚至有些好奇,在老师和研究员的鼓励下,顺利地喝了下去。

研究员们则在一旁仔细记录每个孩子的饮用情况、即时反应,并回收纸杯核对编号,流程严谨,一丝不苟。

林远志却站在教室后排,眉头微蹙。

他的目光在三十多个孩子中间扫过,最终停留在五个并未上前领取茶饮的孩子身上。

他悄悄示意负责分发的研究员暂停,然后走到课题组组长薛金龙身边,低声说道:

“薛组长,那边那五个孩子,暂时不要给他们喝这个药。我刚才跟他们说,叫他们不要喝的。”

薛金龙正满意地看着大部分孩子配合服药,闻声转过头,表情不悦:

“怎么了,小林?那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吗?”

他顺着林远志指的方向看去,那是五个看起来或略显瘦弱、或面色有些异常的孩子。

林远志压低声音:

“我观察了一下他们的气色和舌苔和刚才活动时的状态。靠窗那个穿蓝衣服的男孩,面色恍白,鼻根青筋隐隐,是典型的中焦虚寒,脾胃运化无力;

他旁边那个微胖、舌苔略厚的女孩,手心潮湿,口气微酸,是食积内停的迹象;还有后排那个头发黄稀、精神不振的,是先天不足,气血两虚。

另外两个也各有虚象。

这个防疫茶的方子,以连翘、金银花、菊花为主,药性偏于清热疏风,对于体内有寒、有积滞或者本就虚弱的孩子来说,即便剂量很轻,也可能损伤阳气,加重脾胃负担,甚至引起腹泻、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

为了安全起见,还是让他们排除在外比较稳妥。”

没有人比林远志更清楚这个方剂的效果,因为这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薛金龙听罢,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笑容,他扶了扶眼镜:

“小林啊,你多虑了。我们是做科学研究,讲求的是数据的完整性和普适性。

这个方剂是我们课题组反复论证过的,剂量已经控制得非常安全,属于‘大锅方’性质,药力平和,口感也淡,就是考虑到儿童群体的普遍性。

你说的那些什么虚寒、食积,都是很细微的个体差异,在这种预防性、小剂量的干预下,产生显著不良反应的概率极低。

如果因为这些不确定的‘可能性’就随意剔除样本,会导致我们的实验数据出现偏差,缺乏代表性,那这个研究还有什么科学价值?”

他拍了拍林远志的肩膀:

“做科研,不能太‘中医思维’,要讲究标准化、规范化。个别差异,可以在后续数据分析时作为协变量考虑。

但现在,必须保证样本的完整性。去,让那五个孩子也把药喝了,做好记录就行。”

林远志张了张嘴,还想再争辩,但看到薛金龙那副“我是组长我说了算”的表情,以及周围其他研究员一副习以为常、埋头记录的样子,他把话咽了回去。

他深知,在这种体制内的科研单位,资历和职位代表着权威,自己一个初来乍到的“特聘”人员,人微言轻。

他只能在心里叹了口气,暗想:“这难道就是所谓的中医科学研究?为了数据的‘纯净’,就可以忽略中医最核心的‘辨证论治’和‘三因制宜’原则?将活生生的人,简化成冰冷的实验数据点?”

最终,在那位班主任老师的柔声劝说下,那五个被林远志指出体质有偏颇的孩子,也陆续喝下了那杯防疫茶。

林远志密切注视着他们的反应,好在短时间内并未出现明显异常,但他心中的担忧并未减轻,这种潜在的影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显现。

试点服药和数据采集工作告一段落,研究组开始收拾设备,准备返回市区。

就在这时,学校的校医——一位约三十岁左右、戴着眼镜、看起来干练利落的武医生,快步走了过来,目光直接锁定林远志。

“您……您就是林远志林医生吧?”武医生语气有些激动,“真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您本人!我还以为看错了呢!您不是——怎么摇身一变成了科学院的研究员了?”

林远志以为是遇到了普通的认可者,客气地点头回应:“武医生你好,我只是临时参与一个项目。”

武医生却连连摆手,压低声音说:“林医生,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我有个事想麻烦您!

我们学校有个孩子,得了怪病,反反复复去医院看了大半年了。

什么眼科、神经科都跑遍了,检查做了一堆,有的说是干眼症,有的说是抽动症前期,还有的医生说长大自然就好了。

可就是不见效,家长和孩子都愁坏了。刚好今天您来,我知道您最擅长看这些疑难杂症,能不能……能不能耽误您几分钟,给孩子瞧瞧?”

林远志看了看时间,又见武医生言辞恳切,便点了点头:

“孩子在哪?我看看,但不保证一定能看出什么。”

武医生喜出望外,连忙道谢,转身快步离开,不一会儿,领着一个大约十岁、身材瘦小、眼神有些怯生生的男孩走了过来。

“小豪,快,叫林医生,这位就是网上特别有名的那个神医林医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