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6章 纸桥(上)(1/2)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江南的暑气刚有了消退的意味,农历七月便悄然而至。
小河村坐落在连绵的青山之间,一条玉带似的小河绕村而过,稻田里的水光映着天,偶尔有几只白鹭掠过,在如镜的水面上点出几圈涟漪。
七月中旬,正是早稻收割的时节,田野里金浪翻滚,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这是小河村一年中最饱满的时刻。
村口那棵百年老槐树郁郁葱葱,树荫下摆着几张石凳,是村民们纳凉闲聊的好去处。午后三四点钟,日头西斜,阳光透过枝叶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几个老人坐在石凳上,摇着蒲扇,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家常。
“明天就是七月十五了,得赶在太阳落山前把纸钱捎给先人。”八十多岁的李老爷子眯着眼睛说,他脸上的皱纹像是被岁月刻下的深沟。
旁边的赵老汉点点头:“是啊,今年是闰年,鬼门关开得早,孤魂野鬼也比往年多,可不能误了时辰。”
不远处,三十出头的林国华正扛着锄头从田埂上走来,听到老人们的谈话,不禁笑了笑。
他在村里土生土长,对这些老规矩再熟悉不过,但常年在外打工,早已不像老一辈那样严守这些禁忌。今年因为父亲腿脚不便,他才特地回来帮忙操办中元节祭祖的事宜。
“国华啊,明天给你爷爷烧纸,记得赶在日落前。”李老爷子看见他,特意叮嘱道,“今年不同往年,千万别拖到天黑。”
“晓得啦,李爷爷。”国华应了一声,心里却不以为然。他记得小时候,每逢中元节,家家户户早早准备纸钱、元宝,太阳还没落山就开始在路口或河边烧纸祭祖。
老人们总是絮絮叨叨地讲着各种规矩:不能回头、不能叫名字、烧完直接回家......如今想来,不过是些老辈人的迷信罢了。
回到家,国华的父亲林老汉正坐在院子里收拾纸钱。这些纸钱都是他亲手用特制的凿子和锤子,一下一下打制出来的,纸上的铜钱纹路清晰可见。
“明天早点去村东头的三岔路口给你爷爷烧纸。”林老汉抬头说道,“我腿脚不利索,今年就你一个人去吧。”
“爸,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非得去三岔路口?在自家院子里烧不行吗?”国华有些不解。
“胡闹!”林老汉脸色一沉,“中元节给过世的亲人烧纸,必须得在十字路口或三岔路口,这样纸钱才能通阴。在自家院子里烧,孤魂野鬼会抢了去,你爷爷收不到的。”
见父亲动气,国华连忙答应:“行行行,我明天下午就去。”
林老汉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下来:“不是爸固执,是这些规矩破不得。十年前,村西头的王老二家中元节晚上烧纸,结果第二天整个人疯疯癫癫,说是见到了不该见的东西,没过多久就没了。这种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国华点点头,心里却想那王老二本就是村里的酒鬼,指不定是喝多了出现幻觉。他常年在外省建筑工地打工,见识了城市的现代化,对家乡这些迷信说法越发不以为然。
第二天是七月十五,中元节。
天空从早晨就开始阴沉,到了午后,乌云愈发厚重,空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国华原本计划下午四点就去烧纸,不料邻居急匆匆跑来,说他家稻田的水渠堵了,水漫到了路上,想请国华帮忙,开他工钱。
国华热心肠,二话不说就跟着去帮忙,这一忙活就到了傍晚六点多。
等他赶回家,太阳已经西沉,天边只剩下一抹暗红色的余晖。林老汉见儿子回来,焦急地说:“快,赶紧去烧纸,再晚就来不及了!”
国华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纸钱袋,推着电动车就要出门。
“不能骑车!”林老汉厉声制止,“烧纸必须步行,这是对先人的尊重。还有,记住路上别回头,不管听到什么声音;烧纸的时候画个圈,口子朝西,在圈外也撒些纸钱给孤魂野鬼;烧完了直接回家,千万别跟人说话......”
父亲一连串的叮嘱,国华只听进去一半,他瞄了一眼窗外越来越暗的天色,心里有些着急。
“知道啦,我快去快回。”国华拎起纸钱袋,快步走出家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