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冬藏砺剑,西旌远扬(2/2)
李凌又对李玄业道:“业儿,此事你如何看?”
李玄业思索道:“父王,儿臣以为,此乃意料中事。我西进之势愈显,匈奴及其爪牙必不甘心。然,其目前只敢小股骚扰,正说明其力有未逮。我以强大护卫、周密计划应对,可保无虞。此事亦提醒我等,西域之路,绝非坦途,需长期经营,步步为营。”
“嗯,能见于此,甚好。”李凌颔首,“外交之道,在于利益共享。我许休屠王厚利,使其为我所用,便是‘以夷制夷’之策。你要细细体会。”
十一月初十,天气放晴,寒风依旧。狄道城西门外,旌旗招展,人喊马嘶。庞大的西域商队已集结完毕,驼马成行,车辆辚辚,护卫骑兵盔明甲亮,肃立两侧。靖王李凌携世子李玄业、长史周勃、郡丞公孙阙、都尉赵破奴等文武官员,亲自前来为商队送行。
李凌登上临时搭建的高台,面对整装待发的商队成员,声若洪钟:“诸位壮士!今日尔等西行,非为私利,乃为扬汉天威,通商西域,固我藩篱!前路艰险,然功在千秋!望尔等同心协力,不畏艰难,谨守号令,平安往返!本王在狄道,备下庆功酒,待尔等凯旋!”
“愿为王爷效死!扬我汉威!”商队上下,包括商户、护卫、吏员,皆激动高呼,声震四野。
校尉李敢全身甲胄,上前单膝跪地:“末将李敢,誓死护卫商队周全,不负王爷重托!”
“好!出发!”李凌大手一挥。
顿时,号角长鸣,鼓声震天。庞大的商队如同一条长龙,缓缓启动,向着西方,向着那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迤逦而去。李凌等人一直目送商队消失在远方地平线,方才回城。
这支商队的西行,标志着北地郡的西域战略,从政治认可、秘密援助,正式迈入了大规模、公开化的经济文化交往新阶段。
送走商队,北地郡的重心完全转入冬季防务与内政整顿。李玄业在父亲指导下,开始学习处理军粮调配、军械补给、边塞工程预算等更为复杂的军务后勤工作。他时常与赵破奴派来的军吏核算粮秣消耗,与工曹商讨箭矢制造进度,甚至亲自前往武库清点库存。这些具体而微的工作,让他对支撑一支强大军队的背后所需,有了极其深刻的认识。
十一月下,第一场大雪如期而至,北地银装素裹。边境各地传来消息,小股胡骑的试探性骚扰时有发生,但均被严阵以待的汉军击退。赵破奴组织的“猎狐”小队,则在漠南不断传来捷报,焚毁了几处匈奴过冬营地,俘获人畜若干,极大地打击了胡虏的士气。
狄道靖王府内,炉火温暖,李凌与李玄业对坐,复盘着近期的军政要务。
“业儿,今冬部署,你以为尚有疏漏之处否?”李凌考较道。
李玄业恭敬答道:“回父王,儿臣以为,内政、边防、西域三事,父王部署皆井井有条。然,儿臣思之,或可再加强一事:情报汇总与分析。如今各方消息来源众多,边境军情、西域动向、河西羌胡态度、乃至长安朝议风向,皆需及时掌握、综合研判。或可设一专人(或一小曹),专司整理每日各方讯息,提炼要点,定期呈报,以便父王能更快把握全局态势,做出决断。”
李凌眼中露出惊喜之色:“业儿此议,直指要害!为政者,贵在知势、察机。信息不畅,如盲人摸象。此事甚好,便由你牵头,与公孙先生商议,在长史府下增设一‘讯曹’,选精干文书吏员数名,专司此事。你需定立规章,督导其运行。”
“儿臣遵命!定当尽力办好!”李玄业没想到自己的建议立刻被采纳,并赋予重任,心中既感压力,又觉振奋。
冬雪覆盖了北地,却覆盖不住这片土地上涌动着的生机与谋划。靖王李凌坐镇中枢,世子李玄业日渐成长,北地郡在积蓄力量,磨砺刀锋,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史料记载”
*官方史·汉书·张骞传:“(武帝时)骞……凿空西域……”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三年冬,凌公部署冬防,内修政理,外备胡患。适时,大型官督商队西行乌孙,旌旗远扬,西略益深。世子玄业涉军务,建言设讯曹,见识愈宏。”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冬藏砺剑,上帝未雨绸缪;西旌远扬,圣域威德广被;圣嗣参机要,明察秋毫。”
*北地秘录·凌公冬策:“李凌重冬防,世子协军务;西域商发,规模空前;北地处静而动,根基愈固。”
(第三百九十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