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雍城在望,风云际会(2/2)
当晚,李凌静坐室中,再次默默存想那篇神谕法诀,祈愿明日觐见顺利,能为北地、为朝廷争取到最有利的局面。他隐约感到,此次雍城之行,似乎与那冥冥中的“天命”有着某种更深层次的联系。
八月初八,巳时。雍城行宫偏殿。此处虽不及未央宫前殿恢宏,却也别致典雅,气氛相对宽松。汉文帝刘恒身着常服,坐于榻上,两旁仅有尚书令、中书谒者等少数近侍。靖王李凌身着诸侯王朝服,躬身入殿,大礼参拜。
“臣李凌,叩见陛下,陛下万岁!”
“靖王平身,赐座。”文帝声音温和,面带微笑,“王叔镇守北地,劳苦功高。朕此次巡边,正欲听听王叔对边事的见解。尤其近日,闻北地似有边警?”
李凌再拜谢恩,依言坐下,从容奏道:“臣蒙陛下垂询,敢不竭诚以报。托陛下洪福,北地近年,内修政理,外御强胡,暂得粗安。然,”他话锋一转,神色转为凝重,“正如陛下所虑,边塞之事,瞬息万变。臣近日接连收到急报,尤其是西域方向,局势骤变!”
“哦?西域有何变故?”文帝闻言,神色也认真起来。
“陛下,”李凌沉痛道,“臣刚刚确认,八月三日,乌孙国都赤谷城被匈奴攻陷!乌孙王军须靡生死不明,其部众溃散!匈奴已完全吞并乌孙!”
“什么?!”文帝闻言,悚然动容,身体微微前倾,“军须靡败了?如此之快?!”一旁的近侍们也面面相觑,显是极为震惊。
“是,陛下。”李凌继续道,“匈奴右贤王本部联合其麾下白羊王等部,全力猛攻,又兼乌孙内奸作乱,以致赤谷城一夜陷落。此事意味着,匈奴已斩断其‘右臂’(指汉联乌孙战略),其势力已席卷天山以北,兵锋直指车师、龟兹乃至大宛!我敦煌、玉门,已直接暴露于匈奴兵锋之下!河西走廊,亦面临严重威胁!此乃孝文皇帝以来,西域局势之最大变局!”
文帝眉头紧锁,沉吟道:“匈奴之势,竟猖獗至此……王叔对此,有何看法?”
李凌深吸一口气,将精心准备的奏对策略和盘托出:“陛下,臣以为,匈奴吞并乌孙,其势虽张,然其暴虐,必招致西域诸国恐惧离心。此正是我重整旗鼓,深化西略之机!然,时机紧迫,需朝廷果断决策,大力支持!臣恳请陛下:一、立即下诏,遣使巡慰西域诸国,严斥匈奴暴行,宣示汉廷必不坐视之决心,稳固亲汉势力之心。二、速调精兵一万,增援敦煌、玉门,加固城防,提升玉门障为‘玉门关’,赋予其都尉‘护西域诸国军事’之权,以便其联络、支援仍在抵抗匈奴之势力。三、加大河西走廊经营,屯田积谷,抚慰羌胡,确保通道安全。四、悬赏搜寻军须靡或其子嗣下落,若得之,可立为乌孙新王,以为号召,继续抗匈。总之,绝不可让匈奴轻易消化乌孙,必须让其陷入西域泥潭,方能保我西陲长久安宁!此乃臣之愚见,伏乞圣裁!”
李凌一番话,有理有据,既有危机感,又充满进取意识,将北地的利益诉求,完美地包装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之上。
文帝听罢,沉思良久,缓缓道:“王叔所奏,深谋远虑,老成谋国。匈奴吞并乌孙,确乃心腹大患。强化西陲,势在必行。然,调兵遣将,授予事权,事关重大,需与公卿会议。王叔之议,朕已深知,必当慎重考虑。王叔且先回邸休息,朕不日将有决断。”
“臣谢陛下!陛下圣明!”李凌知道皇帝需要时间权衡,恭敬行礼告退。
首次单独觐见,李凌成功地将西域的危机与北地的战略诉求,清晰地呈现在了皇帝面前,并且留下了积极进取的印象。开局颇为顺利。
然而,就在李凌返回诸侯邸,与李玄业、公孙阙复盘觐见情形时,一名自称是丞相府属吏的人,悄然来访,递上了一封没有署名的密信。信中只有寥寥数语:“北地擅启边衅,朔方之事,朝议汹汹,王当慎之。”
李凌看罢,心中一凛,与李玄业对视一眼,皆看出对方眼中的凝重。
“朔方之事……果然有人拿赵破奴出击之事做文章了。”李玄业低声道。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李凌冷笑一声,“看来这雍城之行,绝不会一帆风顺。真正的风波,恐怕才刚刚开始。”
雍城,这座古老的都城,此刻已是各方势力云集,暗流涌动。靖王李凌的此次觐见,注定不会平静。
“史料记载”
*官方史·汉书·西域传:“乌孙国……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后稍强大……”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四年秋,凌公赴雍觐见。途中惊闻乌孙败亡,凌公父子临机应变,调整方略。陛见时,凌公痛陈匈奴之患,献固西之策,深合帝心。然,朝中暗流已动。”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雍城在望,上帝直面天颜;风云际会,圣域献策安邦;谗言暗生,圣嗣惕厉同心。”
*北地秘录·雍城初会:“李凌抵雍,骤闻乌孙噩耗,急调方略;独对献言,帝意嘉许;然朔方旧事引猜疑,风云骤起。”
(第四百零五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