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山河鉴:隋鼎 > 第145章 知世郎

第145章 知世郎(1/2)

目录

大业十三年春,齐鲁大地风云激荡。当高鉴的武阳军在济北郡势如破竹之际,在东南方的长白山下,一位身着洗得发白的青衫儒者,正对着案上的《孙子兵法》凝神沉思。烛光摇曳,映照着他清瘦的面容和鬓角早生的华发。

此人便是自称知世郎的王薄。

王薄,王薄年幼丧父,家境贫寒,但勤奋学习,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尤其精通《春秋》的学问。他通过抄写书籍赚取纸笔费用,并反复钻研所读内容,逐渐声名远扬。成年后,便被举荐为孝廉,若在太平年月,他或许会是一方父母官。然而,大业七年(611年),隋帝杨广倾举国之力,悍然发动对高句丽的第二次征伐,沉重的兵役、徭役和赋税,如同三座大山,压得山东百姓喘不过气来,道路上充斥着被征发士卒的哭嚎和倒毙民夫的尸骸。

亲眼目睹这人间惨状,王薄胸中积郁的怒火再也无法抑制。同年十二月,他与同郡人孟让愤而聚众,揭竿而起,占据了长白山(今山东邹平、章丘交界处)作为根据地,公然树起了反抗隋廷的大旗。他自号“知世郎”,意寓自己能预知这隋室天下必将大乱,风云即将变色。

王薄并非只有匹夫之勇,他深知民心可用。为了唤醒更多被压迫的百姓,他创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直指时弊的《无向辽东浪死歌》: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歌词质朴而充满力量,将反抗的矛头直指导致无数人家破人亡的辽东之役,发出了“与其去辽东白白送死,不如在家乡反抗,即便战死又何妨!”的怒吼。这首歌如同野火燎原,迅速在饱受征役之苦的百姓中传唱开来,无数走投无路的逃避役者、破产农民争相投奔长白山,王薄部众迅速膨胀。

至大业八年(612年),义军已发展至数万人,声势浩大,屯驻于泰山脚下,威震齐郡、济北郡周边地区,官府为之侧目。

然而,起义军的迅猛发展,终于引来了隋廷的强力镇压。大业九年(613年),隋室名将,时任齐郡丞的张须陀,率领精锐郡兵,直扑泰山脚下的义军大营。

彼时的王薄,接连胜利之下,不免生出了骄矜之心,对悄然逼近的危险缺乏足够的警惕。张须陀用兵老辣,抓住义军获胜后防备松懈的破绽,发动猛烈突袭。王薄部众虽勇,但毕竟缺乏正规训练,在张须陀所部悍勇善战的郡兵冲击下,顿时大败,伤亡惨重。

王薄收集残部,被迫向北渡过黄河,试图寻找新的生机。然而张须陀穷追不舍,在临邑再次追上王薄,又给予其沉重一击。接连的惨败,迫使王薄不得不放弃独立发展的念头,转而北上与活跃在河北地区的孙宣雅、郝孝德等义军首领联合,兵力一度重新汇聚至十余万人,并再次南下试图夺取章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