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飓风前奏(1/2)
省委办公厅三楼的会议室里,空调风带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吹得窗帘边角轻轻晃动。
陈默穿着熨帖的深灰色西装,坐在第一排左侧的位置,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会议桌边缘的木纹——这是他就任省委副秘书长后的第一次正式会议,也是一场专门为他召开的欢迎会。
会议室里坐满了省发改委、住建厅、交通厅的主要领导,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程式化的笑容,掌声在他走进门时准时响起,热烈却透着几分疏离。
陈默微微颔首致意,目光不经意间扫过主位上的省委专职副书记杨云松,对方立刻起身迎了过来,双手握住他的手,力道适中,笑容像春日暖阳般和煦:“陈默同志,恭喜履新啊!省委对你寄予厚望,基础设施建设这块担子重、责任大,有你这样年轻有为的干部挑起来,我们都放心。”
杨云松的声音洪亮,带着穿透力,每个字都透着“器重”的意味,可陈默在他松手的瞬间,分明从那双眼角带笑的眼睛里,捕捉到一丝转瞬即逝的冷意,像冰锥划过温水,快得让人以为是错觉。
陈默压下心头的异样,笑着回应:“感谢杨书记信任,感谢各位领导支持,我一定全力以赴,不辜负省委的重托。”
他的话简洁实在,没有多余的客套,这和他之前在纪检系统的风格一脉相承。
欢迎会的流程很简单,组织部长宣读任命文件,相关厅局负责人表态支持,最后杨云松做总结讲话。
杨云松在讲话里反复强调“东海跨海大桥”的重要性,称其为“沿海经济动脉”,是全省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引擎”,要求各部门全力配合陈默的工作,确保工程在年底前如期通车。
“这项工程投资三百多亿,连接着沿海四个地级市,通车后能让货运时间缩短一半,带动沿线千亿级产业带,不仅是经济工程,更是关系到民生和全省政绩的政治工程。”
杨云松语气凝重,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陈默身上,“陈默同志,省委把这个重任交给你,就是相信你能啃下硬骨头,你尽管放手去干,我个人全力支持你。”
掌声再次响起,陈默却觉得后背有些发凉。
他想起三天前整理金广发遗留的那箱材料时,在一个加密笔记本的最后一页,看到过一个用铅笔标注的模糊记号——一个“杨”字旁边,画着一座简易的桥形图案,
金广发是前省交通厅厅长,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陈默之前正是负责查办这个案子的核心成员,只是查到关键节点时,金广发突然在看守所“病亡”,案子留下了一堆疑点,那个模糊的记号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他以为只是无关紧要的随手涂鸦,可现在杨云松反复提及跨海大桥,又特意强调“全力支持”,那丝冷意和笔记本上的记号突然在脑海里重合,让他心里警铃大作。
履新的喜悦像被冷水浇灭,取而代之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感。
陈默很清楚,在官场里,越是“重要”的岗位,往往越是漩涡中心。
他之前是纪检干部,是规则的监督者和执行者,习惯了在暗处调查、揪出问题;可现在,他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者,手握协调多个厅局、调度百亿工程的权力,站到了明面上,成了别人注视的目标。
权力确实提升了,可风险也呈几何级增长——之前查别人,现在很可能被别人算计,尤其是面对杨云松这样的对手。
杨云松在省委工作多年,根基深厚,分管组织和意识形态,按理说不直接管工程,可这次却对跨海大桥格外“上心”,这里面的门道,不用想也知道不简单。
欢迎会结束后,各部门领导陆续离开,杨云松特意走在最后,拍了拍陈默的肩膀:“晚上有个小范围的聚餐,都是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你也一起来,熟悉熟悉情况,以后工作好开展。”
陈默心里一动,这种“聚餐”名义上是联络感情,实则是拉关系、探口风的场合。
他刚到新岗位,确实需要尽快熟悉人脉,可也知道这顿饭不好吃,说不定就是杨云松设下的第一个“局”。
他没有立刻答应,而是笑着说:“谢谢杨书记关心,我晚上想先看看跨海大桥的相关资料,尽快进入状态,聚餐的事,改天我做东,再向各位前辈请教。”
杨云松眼底的笑意淡了些,却没强求:“也好,工作为重,那你先忙,有任何困难随时找我。”
回到新办公室,宽敞明亮,窗外是省委大院的绿树成荫,办公桌上已经堆满了文件,最上面放着东海跨海大桥的项目概况。
陈默坐下,随手翻开,里面详细记录了工程的基本信息:全长四十二公里,双向八车道,设计时速一百二十公里,从五年前开工,原计划今年年底通车,可目前的施工进度只完成了百分之八十五,距离通车只剩八个月时间,按照现在的速度,根本赶不上工期。
更让人揪心的是,文件里提到了多次“施工工艺调整”“材料供应延迟”的记录,理由都写得冠冕堂皇,可陈默凭着多年的调查经验,一眼就看出这些记录背后藏着猫腻——工艺调整往往是为了掩盖质量问题,材料延迟很可能是供应商和工程方之间有利益纠纷,或者材料本身有问题。
他拿起办公桌上的内部电话,拨通了秘书小张的分机:“小张,把东海跨海大桥最近三个月的施工进度报表、材料采购台账和质量检测报告都拿过来,另外,联系省交通厅的项目负责人,我明天要去工地现场看看。”
小张的声音很年轻,透着干练:“好的陈秘书长,我马上整理,交通厅那边我现在就联系,给您安排行程。”挂了电话,陈默靠在椅背上,手指敲着桌面。
他知道,光看文件是看不出问题的,必须去现场,只有亲眼看到施工情况,和一线工人、技术人员聊聊,才能摸清真实情况。
没过多久,小张抱着一摞厚厚的文件走进来,放在桌上:“陈秘书长,这是您要的资料,交通厅那边回复说明天上午十点,项目总指挥赵建国会在工地门口等您。”
陈默点点头,随手拿起材料采购台账翻看起来,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台账上显示,大桥的核心建材——高强度钢筋和跨海段的防水卷材,都是由一家叫“盛达建材”的公司供应的,这家公司的中标价格比市场均价低了百分之十五,而且供货周期多次延迟,最近一次甚至晚了二十天,导致两个桥墩的施工停滞。
更奇怪的是,质量检测报告上,所有指标都写着“合格”,可签字的检测人员名字,陈默有点印象——之前查办金广发案时,这个检测人员所在的机构,曾被举报过出具虚假报告,只是当时证据不足,没深究。
他拿出手机,翻出之前保存的金广发案件资料,找到那个加密笔记本的照片,放大后仔细看,“杨”字旁边的桥形图案之前没注意,现在和台账上的“盛达建材”一对上,陈默心里咯噔一下。
看来金广发和杨云松的关联,很可能就藏在这家建材公司里,而这家公司又负责跨海大桥的核心材料供应,这工程的水,比他想象的还要深。
如果材料有问题,别说如期通车,就算勉强通车,也可能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到时候一旦出事,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他这个监管者,首当其冲要负责。
傍晚时分,陈默还在办公室研究资料,小张敲门进来,递给他一杯温水:“陈秘书长,已经七点多了,您要不要先去吃饭?食堂还留着饭。”
陈默抬头看了看窗外,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办公大楼里大部分办公室都熄了灯,只有少数几个窗口还亮着光。
他揉了揉太阳穴,合上文件:“走,一起去。”
食堂里人不多,大多是加班的工作人员,陈默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刚扒了两口饭,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过来——省住建厅副厅长王海涛,之前在纪检系统工作时,两人有过合作,算是能说上话的人。
王海涛端着餐盘坐在他对面,压低声音说:“陈默,恭喜你啊,没想到你这么快就到省委办公厅了。”
陈默笑了笑:“都是组织安排,谈不上恭喜,倒是压力挺大。”
王海涛看了看四周,凑近了些:“我知道你现在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跨海大桥那个项目,我给你提个醒,这个工程水深得很,杨书记一直暗中插手,盛达建材就是他的关系户,之前有人反映材料质量有问题,都被压下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