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北方灰烬(2/2)
但提到买断工龄、下岗分流的那段岁月,他的眼神黯淡下去,久久沉默,只是用力地摩挲着手里那个印着“先进生产者”字样的、漆皮剥落的旧茶缸。
另一位性格更开朗些的下岗女工,则在烟雾缭绕的街边小麻将馆里,一边搓着麻将,一边用略带自嘲的语气说着:
“能有啥办法?厂子没了,日子还得过。摆过摊,干过保洁,啥来钱干啥呗。就是有时候半夜醒来,总觉得还能听见厂里那汽笛声……”
她哈哈笑着,眼角的皱纹却像是刻满了无奈。
林墨大多时候只是静静地听,偶尔问一两个关键的问题。
他不仅听他们说什么,更观察他们说话时的神态,手上的老茧,家里的布置,墙上泛黄的合影。
小刘负责记录和整理,而随行的摄影师则捕捉着这些面孔和环境的影像。
在这个过程中,那个原本在计划书中略显抽象的故事,开始一点点变得血肉丰满。
主角的形象,那个在时代浪潮中努力维系家庭、寻找自身价值的第二代工人,他的困惑、他的坚韧、他与父辈的冲突、他与下一代的理解,都找到了现实的依托。
采风并非一帆风顺。
他们也遇到过警惕的拒绝,遇到过因年代久远而无法核实的模糊记忆,也有过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为了一个合适的镜头等待数小时的艰辛。
但林墨乐在其中,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他感觉自己正无限接近那片土地的灵魂。
与此同时,滨海那边,《终极三国》的后续开发、《英雄本色》的海外发行等事宜仍在推进,需要他远程决策。
他还抽空审阅了周鹏递来的一个电影剧本——那是一个关于小镇青年的现实题材故事,周鹏希望能借此转型,证明自己的演技。
林墨仔细看了剧本,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并鼓励他如果真心喜欢,可以去争取。
两个月后,林墨带着几大箱笔记、影像资料和满身的北方风尘,返回了滨海。
他没有立刻休息,而是将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开始梳理、消化这趟采风的收获。
他将那些真实的细节、动人的瞬间、富有代表性的面孔,一点点融入到《北方灰烬》的剧本大纲和人物小传中。
当他再次坐在花砚庭的办公室,将重新打磨后的项目方案,以及一部分精选的采风照片和访谈摘要放在对方面前时,花砚庭沉默了许久。
他翻看着那些定格了时代痕迹的照片,阅读着那些朴实无华却充满力量的讲述,最后,他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个眼神比出发前更加沉静、也更具力量的年轻人。
“看来,这两个月,你没有白跑。”花砚庭缓缓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这个项目,我原则上同意了。下一步,你需要拿出完整的剧本。公司会启动初步的立项程序。”
林墨心中一块巨石落地,他知道,最艰难的第一步,已经迈出。
“我会尽快完成剧本。”他承诺道。
走出办公室,林墨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与紧迫。
《北方灰烬》不再仅仅是一个构想,它已成为一份责任,一份需要对那片土地和那些沉默身影负责的、沉甸甸的责任。
他打开手机,看到了周鹏发来的信息,表示已经决定接下那个小镇青年的角色,并感谢他的指点。
林墨微微一笑,回复了鼓励的话。
新旧交替,时代变迁,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都在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而他的声音,将透过《北方灰烬》,去讲述一个关于失落与坚守、关于灰烬之下是否仍有星火的故事。
剧本的创作,注定是一场艰苦的跋涉。
但他已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