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舌战群儒(1/2)
鲁肃带着刘长明返回柴桑的途中,两人相谈甚欢,刘长明对鲁肃所表现出的大局观感到钦佩,鲁肃更是被刘长明的才学和谈吐深深折服。
因此到达柴桑后,鲁肃也是一刻不敢耽误,立马去面见了孙权。
“主公,此行我虽没见到刘玄德,却巧遇了其军师诸葛孔明,一路探讨可知,刘玄德确有与曹操决一死战之意,虽经安陆之败,却仍有水军一万,陆军两万,且刘琦手中还有一万水军精锐,足可与曹军一战,且孔明言之凿凿,已有破敌之法,不过必须面见主公方可告知”。鲁肃对孙权说道。
“好,传我命令,召集群臣至议事厅,让众臣听听如何打败曹军。”孙权说道。
孙权内心是犹豫不决的,抗拒投降又畏惧曹操实力,所以他也想借主降派之口提出他们的疑虑,看看是否真的有战胜曹操的机会。
很快,众臣便被集结至议事厅,孙权坐于主位,沉默观察,左边为首之人便是江东首席文臣,主降派领袖张昭,其身后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秉等士族代表赫然林立。右边为首之人便是东吴重臣、孙权心腹,也是主战派核心代表人物鲁肃,身后黄盖、程普等将亦是支持血战到底。
只见刘长明昂然入厅,向孙权施礼毕,立于阶下。厅内气氛凝重,主降派文臣们目光审视,隐含敌意。
张昭率先发难,语气看似温和实则尖锐:“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今刘豫州三顾茅庐,幸得先生相助,以为如鱼得水,欲席卷荆襄。然何以荆襄之地,一旦属曹?愿闻先生明教。”
刘长明神色从容,微微一笑:“子布公此言差矣。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基业,故力辞刘景升之让。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降国贼曹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我主屯兵江夏,连胜数阵,更是斩杀曹操大将曹纯,几乎全歼其虎豹骑,威震荆襄,令曹军不敢向前。且安陆之败,乃因我主不忍弃十万相随百姓,携民渡江,日行仅十里,甘与同败,此真大仁大义!夫举大事者,以人为本。民心得失,岂是区区城池得失可论?胜败乃兵家常事,昔高祖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虚言,实乃远谋。”安陆之败,刘长明笃定曹操必定不会将安陆营寨中存放大量粮草的消息放出,所以大多数人只知结果,不知细节,他便巧妙的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帮助百姓过江,因要保护百姓才被曹军寻得机会击败,毕竟新野数十万百姓跟随刘备同去,声势浩大,大多数人都是有所耳闻的。
虞翻冷笑插话:“孔明先生好辩才!然则曹操坐拥雄兵百万,上将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虞翻直指核心问题:实力悬殊。
刘长明正色道:“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纵有百万,何足惧哉?其军虽众,有致命之弊:其一,远来疲惫,已成强弩之末;其二,北兵不习水战,此乃舍鞍马而就舟楫,以短击长;其三,荆州之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人心未附,军心岂固?今孙将军据有江东,兵精粮足,将士用命,更兼长江天堑。若能与我主同心协力,破曹军必矣!曹操若败,必北遁,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刘长明精准分析曹军弱点:疲惫、不习水战、人心不服。同时强调东吴优势——地利、人和,又描绘胜利蓝图——鼎足之势,这个大饼不可谓不大。
步骘质疑刘备可靠性,于是说道:“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步骘暗示诸葛亮像苏秦、张仪一样是巧言令色的说客,其言不可信,且暗指刘备不可靠。
刘长明朗声答道:“步子山何出此言?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社稷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辈。君等闻曹操虚言恫吓,便欲屈膝投降,敢笑苏秦、张仪乎?”刘长明反唇相讥,将江东主降派比作“畏强凌弱”之辈,同时又抬高苏张二人,以此来暗讽东吴群臣连说客的胆识都不如,更遑论抗曹。
薛综见江东文武竟被刘长明一席话说的哑口无言,立即问道:“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