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舌战群儒(2/2)
刘长明脸色淡然,回答道:“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
薛综:“公言差矣。汉祚已衰,天命有归。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心归附。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只见薛综竟然抛出“天命归曹”论,为其投降寻找理论依据。
刘长明勃然变色,厉声道:“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此臣子之道也。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刘长明即是获得了诸葛亮所有记忆与知识,对儒家思想自然是无比熟悉,于是他抓住“忠孝”这一儒家核心伦理,痛斥薛综言论是“无父无君”,将其置于道德洼地,使其论点彻底破产。言辞激烈,正气凛然,厅内气氛瞬间紧张。
陆绩年轻气盛,又抓住刘备出身攻击道:“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陆绩试图以门第出身贬低刘备,从而抬高曹操的“合法性”。
刘长明哑然失笑,从容回应:“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我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我主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刘长明可是对三国历史无比熟悉之人,三国志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陆绩虽并不出名,但三国志对其记载颇为详细,所以刘长明揭陆绩少时往事怀橘孝母,暗示其幼稚,最后以“小儿之见”结束,杀伤力强,瞬间陆绩语塞。
严峻眼见辩论不过,转而质疑刘长明学问根基,认为其不尊儒术,于是乎问道:“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非正论也。请问孔明治何经典?”
刘长明正色道:“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之贤者,如伊尹耕于有莘,子牙钓于渭滨,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刘长明彻底否定寻章摘句的腐儒,列举历史上不靠死读书建立功业的贤臣良将,只为强调务实能力的重要性,如此一来,便将严峻的问题视为迂腐无用的表现。
程秉又附和严峻道:“先生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
刘长明回答道:“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刘长明结合自身所见所闻还有诸葛亮本身的才识来区分“君子儒”与“小人儒”,并且强调了真正的儒者在于经世致用、忠君爱国,而非空谈辞藻。而且还以扬雄失节事王莽的典故,辛辣讽刺了那些只会空谈却无气节策略的江东主降派。
刘长明这番话一出,厅内主降派众人或面红耳赤,或低头不语。张昭虽心有不甘,但一时也找不到更有力的反驳。鲁肃暗自松了口气。一直沉默观察的孙权,眼中精光闪烁,显然诸葛亮的言论和分析深深触动了他。
孙权终于开口,语气深沉而有力的说道:“诸公不必再议!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与孤耳。今数雄已灭,独孤尚存。孤岂能以江东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孙权此时明确表态抗曹决心,并且肯定了刘备是盟友,但最后一句也透露出了对刘备实力的担忧,这也是他最后的疑虑。
刘长明抓住时机,给出了关键信息:“孙将军勿忧!豫州虽新败,然手下犹有精兵数万,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士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我主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望将军裁之。”刘长明再次强调曹军弱点,明确告知目前刘备尚存的有生力量仍有精兵数万,而且给出具体可行的作战方案,并且再次描绘胜利后的战略格局,给孙权又画了一个大饼。
孙权闻言大悦,拍案而起“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
至此,孙刘联盟终于达成,刘长明舌战目标圆满实现,有了孙权这一强力外援,刘长明也可以甩开手脚和曹操大干一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