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 第119章 汉中新政(一)

第119章 汉中新政(一)(2/2)

目录

4、统一包装与储存:使用统一尺寸的竹篾篓或陶罐,内置防潮纸,标注品名、产地、加工日期。建立干燥通风的标准化库房。

在多项措施的联合启动下,汉中官制药材很快以“品相佳、炮制精、药效稳”的口碑,通过商人行销至关中、陇右乃至荆州。价格虽略高,但深受医家和药铺信赖,成为汉中财政的重要新支柱。

“想不到这山野草木,经诸葛军师一摆弄,竟成了金疙瘩!”负责药材监的吏员感叹。药材的成功,有力地回击了益州反对派对新法“不切实际”的指责,也为刘长明赢得了汉中商民的支持。

对于汉中的教派,刘长明选择直面“五斗米道”,并采用尊重信仰,剥离特权,引导民生的方法。

五斗米道是汉中治理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刘长明深知,宗教力量根植于民众精神需求,简单打压只会适得其反。他采取的策略是:尊重信仰自由,剥离政治特权,引导服务于民生。

刘长明发布告示:“五斗米道,导人向善,其合法祭祷,官府不禁。然自今日起,道官不得干政,不得私设刑狱,不得强征钱粮,将‘义米’改为自愿捐献。道观田产,需依法登记,照章纳税。”此令一出,既安抚了普通信众,使其信仰自由得以保障,又斩断了上层祭酒借宗教干预行政、敛财的特权根基。

当然,对于愿意合作的祭酒和地方有威望的道徒,也给予出路,部分熟悉地方事务、识文断字的祭酒,经考核可转为基层“乡老”、“里正”,负责教化、调解民事,纳入官府体系。鼓励道观利用其组织能力,参与官府组织的修桥铺路、义诊施药等公益活动,将“互助”精神引导向公共服务。选拔年轻、头脑灵活的道徒,进入“新法吏曹”学习或进入官营工坊,给予上升通道。

对与张鲁之弟张卫等死硬派及少数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的祭酒,如贪污“义米”、欺压百姓者,刘长明也毫不手软,依法惩办,没收非法所得充公。同时大力表彰那些配合官府、引导信众安心生产、遵纪守法的祭酒,给予官方认可和一定物质奖励。这就是所谓的恩威并施。

为了防止教派做大,刘长明还提供了道众替代性精神寄托。在官办学塾中,除了教授实用技能,刘长明也让人讲授一些符合儒家伦理和忠义思想的故事,并模糊地引入了“勤劳致富光荣”、“守法纳税是义务”等朴素的现代公民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

对于土地改制,有了益州的教训,刘长明在汉中的土地政策更为务实和灵活。他前世深受教员影响,觉得教员是无比伟大之人,土地改革,让所有平民百姓都有田种,不仅可以收获民心,也能最大程度的改善民生,所以刘长明还是准备结合前世的一些想法,先把土地分给平民老百姓,不过这一次他先不动当地豪族的蛋糕,而是优先处理无主田与道观田,将张鲁政权逃亡官员、被惩处祭酒的土地以及部分过度集中的道观田产收归官有。同时清查隐匿的无主荒地。将上述土地,优先授给战争中失去土地的本地农民、随军迁来的荆州军属以及部分表现良好的流民。颁发正式的官印田契,明确产权,实行“十五税一”的低税率,远低于过去给地主或道观的租子,并承诺“三年内不加赋”。获得土地的农民感激涕零,生产积极性高涨。

“诸葛军师给了咱活命的地,还给减税!这才是真菩萨!”农民们奔走相告。汉中的民心瞬间被蜀汉丞相收拢。

由于前期刘长明设立的农田赋税极,而汉中又是四战之地,必须保证军粮供应和快速动员能力。于是他抽调部分军队,尤其非战备状态的部队,在汉中盆地边缘和褒斜道、傥骆道等要隘附近,大规模开垦荒地,建立军屯点。士兵轮番耕作,收获归公仓。此举既减轻后勤压力,又使军队熟悉地形。

并且还招募无地流民和荆州迁来的百姓,组成民屯营,在官府组织下集体垦荒。官府提供种子、农具和初期口粮,收获后按比例分成,官三民七。屯民享受一定年限的赋税减免。民屯点亦成为潜在的兵源和基层动员单位。

至于屯田管理方面,刘长明引入“格目法”管理屯田账目,并尝试将“分段协作”思想用于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缮,如整修山河堰,由屯田军民分段包干,效率大增,有了水利工程的加持,农业发展得到了更大的助力,刘长明相信,不久的将来,汉中一定会是部队有力的后勤保障。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