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汉中新政(一)(1/2)
刘长明从洛阳返回后并没有直接去成都,而是留在了汉中,因为刘长明新政的推行在益州实在是太难推行下去了,当地的士族、豪门掣肘太大,所以刘长明只能将目光放在汉中了,他深知,此刻能说动曹丕,是因为曹魏的实力远胜蜀汉,曹丕有信心灭了孙权后再灭刘备,毕竟天下一多半的人口和地盘都在曹魏手里,若是就这样默默拼发育的话,国力只会被越甩越大,所以刘长明知道,必须要推行新政,谋求发展啊!
公元223年春,汉中郡南郑城。
刘长明站在南郑城头,羽扇轻摇,目光沉静地扫过这片沃土。益州的挫败感并未消失——那些盘根错节的豪族,如同蜀道上的顽石,死死抵住了他试图撬动旧格局的杠杆。刘备最终采纳了法正“先固本”的建议,将目光暂时从汉中收回,全力消化益州,调和内部。而汉中,这个意外完整接收的“飞地”,却意外地成为了刘长明施展抱负的新试验场。
“法孝直所言‘内忧未靖’确为至理,然益州之石太硬,强凿恐伤己身。”刘长明心中默念,“汉中,新附之地,旧有格局尚未如益州般板结,又无根深蒂固之豪族巨室,张鲁政权本质是政教合一,地方大族势力相对弱于益州,人口充盈,百业待兴……此乃天赐之机!”
刘长明带来汉中的最大财富,并非金银粮草,而是数百名在益州新政试点中培养、锤炼出来的年轻官吏。他们出身寒门或小吏,精通“新算符”与“格目法”,熟悉“分段协作”的工坊管理理念,甚至有一部分参与过土地清查的实践。这些人是刘长明“现代高中知识”在本土化实践后结出的第一批果实,如今被整体移植到了汉中。
刘长明迅速在南郑设立“汉中行辕”,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核心成员皆为其心腹及从益州带来的骨干。特别成立“新法吏曹”,由一名深得刘长明信任、精通“格目法”的年轻主簿统领。其职责明确:推广新式记账、统计方法;监督新政试点;培养本地新法吏员。
“尔等首要之务,”刘长明对这群充满干劲的年轻人训示,“乃以最快速度,摸清汉中家底!户数、丁口、田亩,尤其官田、无主田、道观田、仓廪存粮、工坊匠户,务必精确!沿用益州‘格目’,一丝不苟!此乃施政之基,万勿懈怠!”精确的数据统计,再次成为施政的先导。
汉中的丝绸业不如蜀地发达,但刘长明敏锐地发现了另一项优势资源:药材。秦巴山区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再加上华佗入蜀,培养了不少医师,药材正好能做大用。
刘长明将在益州蜀锦工坊取得成功的“分段协作”与“计件质核”制度直接引入南郑官营的织造坊和新建的“药材加工监”。
刘长明将缫丝、络丝、牵经、织造、练染等步骤细化分工,设立工头负责本段效率与质量,按合格品数量计酬。效率显着提升,虽产量规模尚不及成都,但质量稳定,成本降低。
药材加工监,这是重点。刘长明结合现代对中药炮制规范化的模糊认知,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1、标准化采收:派遣懂药的小吏指导药农,按季节、部位、品相要求采收,杜绝“竭泽而渔”和“良莠不分”。质量决定一切,若是一开始的药材就出了问题,也就没有什么后续了。
2、流水线净制:将药材的加工工艺分开,清洗、挑选、分等,由不同组完成,不但可以增加效率,还可以确保药材纯净度。
3、规范化炮制:对常用药材如当归、天麻、黄连的切制引入更锋利的特制刀具,要求厚薄均匀、炒制并控制火候时间、蒸制等工艺,制定明确标准。设立专门的“质验房”,抽检成品。加上抽检,就不怕有人以次充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