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期期艾艾(1/2)
新政带来的勃勃生机和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如同磁石般吸引着四方不得志的英才。其中,一个口吃却目光锐利的年轻人,风尘仆仆地从魏国控制的南阳郡,穿越重重险阻,来到了汉中。他叫邓艾,字士载。
邓艾出身南阳邓氏旁支,家道中落。虽有才学,但因口吃和门第不高,在曹魏治下备受排斥,只能担任看守稻草的小吏,郁郁不得志。随着汉中的药材、蜀锦远销各地,汉中的商贩也辗转各地,在无意间听来自汉中商贩的聊天中,邓艾敏锐地听闻了汉中诸葛亮新政的传闻,尤其是向寒门开放官学、重视实务能力的政策,邓艾思考了很久,毅然决定西行投奔。
初到汉中,邓艾并未引起太多注意。他默默报名进入南郑官学,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算符”、“格目法”和农工知识。其天赋很快显现:
算学奇才:对复杂的田亩测算、粮秣调配计算,速度与精度远超同窗。他能一眼看出“格目”中数据的逻辑矛盾。
地理洞察:对山川地形、水文走向有着近乎本能的理解。在官学组织的水利测绘实践中,他提出的引水方案既省工省料,又能灌溉更多田亩,令负责的吏员惊叹。
治军见解:在旁听一次关于军屯管理的讲座后,他竟能结合地形和“格目”数据,提出一套优化屯田点布局和物资转运的方案,思路清晰,极具操作性。所以很快,邓艾的才能便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就被委以重任,去往了目前正在兴修水利的山河堰。
汉中,山河堰畔。夕阳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映照着新修整的坚固堤岸和远处井然有序的屯田。刘长明在几名新法官吏的陪同下,视察着这项由邓艾主持规划的水利工程。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刘长明心中满是欣慰。汉中新政的成果,远比他预想的更为丰硕。
“军师,请看此处。”一个略显紧张但条理清晰的声音响起,带着不易察觉的轻微口吃。正是邓艾。他指着一段新开挖的引水渠,“此…此处原为洼地,雨季易涝。艾…艾命人深挖拓宽,上接主渠,下通低田,既…既解涝患,又可增溉良田三百余亩。且…且渠底铺设卵石,减缓冲刷,延长使用。”
刘长明顺着邓艾的手指望去,只见那引水渠设计精巧,与周围地形浑然一体,显然是经过精确计算和实地勘测的结果。他微微颔首,目光落在邓艾那张年轻却沉稳坚毅的脸上。这可是邓艾啊!真正历史上蜀汉帝国的覆灭者,刘长明没想到他的新政竟然能引入如此大才,他最开始只是听说有一个远方求学的寒门子弟,表现非常突出,已经可以独自完成水利工程的设计了,所以刘长明就了解了一下,听闻来人叫做邓艾后,他还以为是重名,但是再仔细了解下去,发现他来自魏国的南阳郡,刘长明不由得感到惊喜,便赶紧来到了邓艾所负责的水利工程,听着开口的结巴,刘长明的心总算是放了回来,真是邓艾啊!刘长明虽然这辈子已经早早的生了孩子,不过现在的诸葛瞻也才八岁,还没到培养的时候,二代将领里唯一喜文的关兴已被庞统收为徒弟,刘长明原本想等等姜维,没想到他去防守江陵时,庞统献计打下了陇右,姜维投降的消息还没传入刘长明耳中,他就已经被法正截胡,没想到老天竟然又把邓艾送到了他的面前,欣喜,如同堰中积蓄的水,瞬间充盈了刘长明的胸膛。他强压下那份历史的沉重感,眼中流露出纯粹的赞赏与发现瑰宝的光芒。
“士载,”刘长明的声音温和而有力,打断了邓艾的汇报,“此渠设计,因地制宜,思虑周全,化害为利,实乃上佳之作。汝于地理、水利之洞察,远超常人。”
邓艾闻言,受宠若惊,连忙躬身:“军…军师谬赞。艾…艾不过依…依军师所授‘格目’、‘数据’之法,实地勘测,反复…反复演算而得。若…若无军师新政,授艾以…以施展之地,艾…艾之浅见,不过…不过纸上谈兵。”
刘长明微微一笑,羽扇轻摇,示意其他人稍退几步,只留他与邓艾沿着河堤缓缓而行。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纸上谈兵?”刘长明目光深邃地看向远方层叠的秦岭,“能于纸上谈得明白,已是难得。而能将纸上之谈,落于实地,解民之忧,增国之利,此乃大才。士载,汝可知,汝今日所为,非止一道水渠,而是活民无数,固我汉中根基之大事。”
他停下脚步,转身,目光灼灼地直视邓艾:“汝之才,非仅于此。吾观汝于屯田布局、粮秣转运、乃至山川地势与军略之关联,见解皆独到而深远。此等天赋,非常人所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