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 第126章 返回益州

第126章 返回益州(2/2)

目录

将汉中、荆州的军制改革经验推广至蜀汉全军。进一步强化专业化分、标准化训练、参谋体系和军功授田制度。

庞统的“神机营”从秘密研发转为半公开的“霹雳军”,直属刘备指挥。开始批量生产相对可靠的“破城雷”和用于防御的“蒺藜火球”,并大规模训练工兵和突击部队进行战术配合。这支掌握着“降维打击”力量的部队,成为蜀汉军中最神秘也最具威慑力的存在。

6.南中怀柔与开发:在军事威慑的同时,刘长明将新政理念引入南中。派遣新法官吏推广先进农耕技术,建立官市促进贸易,设立学堂传播汉文化,选拔当地头人子弟入成都学习。以经济和文化纽带,逐步将南中纳入蜀汉的有效治理和资源供给体系。

时光荏苒,自诸葛亮初入益州推行新政试点算起,至公元224年冬,已历十载。这十年,是刘长明呕心沥血、夙兴夜寐的十年,是蜀汉大地在变革中焕发惊人活力的十年。

当曹魏和东吴还在为内部权力交接、边境摩擦、以及彼此间的勾心斗角而耗费精力时,他们并未真正意识到,那个僻处西南、曾被他们轻视的蜀汉政权,在刘长明及其新政的塑造下,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质变:

人口繁盛,仓廪如山:持续的清丈授田、屯田垦荒、低税政策以及相对安定的环境,吸引了雍凉、中原乃至江东大量流民涌入。官府掌握的编户齐民数量激增,远超历史同期。成都、汉中、江陵三大官仓群,粮食储备堆积如山,可供全国军民支用五年以上!“天府之国”的潜力被新政彻底激发。

财源滚滚,府库充盈:蜀锦垄断了西域和南方的高端丝绸贸易,利润惊人;官营盐铁专营稳定获利;药材、井盐、新兴的蜀漆、蜀纸等特产行销四方;高效的商税体系和繁荣的国内市场(得益于道路、水运的改善和统一市场的形成)带来持续收入。蜀汉的财政收入,在人均和总量上,已不逊于占据中原富庶之地的曹魏。

甲兵犀利,士气如虹:经过系统改革和严格训练的蜀军,装备精良,尤其强弩配备率极高,号令统一,纪律严明。庞统的“霹雳军”虽规模不大,但其掌握的攻坚能力,足以对任何坚城构成致命威胁。全军将士因军功授田、待遇改善、政治目标明确而士气高昂。水军和山地步兵的建设尤为突出。

官吏精干,政令通达:通过各级官学、太学、格致院培养和层层选拔的新法官吏,逐渐取代了旧有体系。他们精通“新算符”、“格目法”,熟悉新政流程,务实高效,忠诚度较高。一套基于精确数据、流程化管理的行政体系在蜀汉初步建立起来,政令下达和执行效率远超曹魏和东吴。

技术萌芽,潜力巨大:“格致院”成为实用技术的研发中心,除了改进农业工具、织机、冶金工艺外,对庞统火药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安全应用探索也在进行。黄月英主持的器械改良成效显着。虽然还谈不上科技革命,但一种重视实用技术、鼓励创新的氛围已然形成。

民心归附,根基稳固:授田农民、屯田军民、工坊工匠、获得上升通道的寒门子弟,构成了新政最广泛的支持基础。“兴复汉室”的大义名分与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相结合,使刘备政权的合法性深入人心。南中地区也渐趋稳定,成为可靠的后方和资源地。

公元224年的冬天,成都的雪似乎都比往年小了些。丞相府内,灯火通明。刘长明站在巨大的沙盘前,沙盘上清晰地标注着荆南四郡的位置。他身后,站着已成长为独当一面之才的邓艾,眼神锐利;庞统摩挲着怀中一个缩小版的“破城雷”模型,跃跃欲试;蒋琬、费祎、董允等新一代栋梁肃立两旁,目光坚定。

数年的积累,已让蜀汉拥有了不输于曹魏的雄厚国力。这只羽翼渐丰的卧龙,已悄然积蓄了足以撼动天下的力量。刘长明的眼神穿越沙盘,仿佛看到了长江以北的江东大地。看到了孟建、石韬、黄忠等无数被东吴害死的大汉将士之英魂!他知道,决战的时刻,正在临近。灭亡东吴,兴复汉室的理想,将在不久的将来,接受最终的考验。他手中的羽扇,轻轻指向了沙盘上的祁山方向。一场改变天下格局的南征风暴,正在这静谧的冬夜中酝酿。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