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仁心纳百川(1/2)
建业初定,百废待兴。城内虽已易帜,但人心浮动,暗流汹涌。刘长明深知,欲真正稳固江东,非仅凭武力可成,必须赢得江东本土大族,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的旧臣之心。他并未急于庆祝胜利,而是向刘备进言:“陛下,今虽得江东之地,未得江东之心。张昭、顾雍,乃江东士林之望,门生故吏遍布州郡。二人虽老,其影响力犹在。若陛下能屈尊降贵,亲往拜请,使其出山佐政,则江东人心可定大半。”
刘备深以为然,遂不顾舟车劳顿,亦不摆皇帝仪仗,只带少数随从,身着素服,亲往张昭隐居的府邸。
张昭自孙权死后,心灰意冷,闭门谢客。闻刘备亲至,竟令家僮紧闭大门,称病不出。
刘备不以为忤,次日再去,立于门外,朗声道:“汉室衰微,奸雄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然智术短浅,至于今日。今幸得江东贤士,然治理地方,非备所长,亦非刀兵可决。久闻子布先生乃江东柱石,海内人望,备虽不德,愿先生念在天下苍生,江东百姓,出山相助,备当虚席以待,共扶汉室!”
门内依旧无声。刘备于门外站立良久,方叹息离去。
第三日,天降微雨,刘备再次来到张昭门前,衣襟已被雨水打湿。此番,他并未多言,只是静静地站在雨中。
府门终于“吱呀”一声开启。张昭身着布衣,立于门内,看着雨中身形依旧挺拔却面带诚恳的刘备,老眼复杂。他长叹一声:“陛下乃万乘之尊,何必屡次屈尊,折煞老朽?”
刘备躬身施礼,雨水顺着他已见花白的鬓角流下:“为天下计,为百姓计,备何惜此身?先生若肯出山,非备之幸,实乃江东之幸,大汉之幸!”
张昭看着刘备真诚而坚定的目光,又想起孙权晚年的一些偏执与猜忌,心中坚冰渐融。他与同被请来的顾雍交换了一个眼神,缓缓跪拜于地:“陛下仁德,感天动地!老臣……愿效犬马之劳!然,老臣有三事相求,若陛下允准,则江东士民,必感念陛下恩德,倾心归附!”
刘备连忙扶起:“先生但说无妨!”
张昭郑重道:“其一,请陛下以王侯之礼,厚葬吴侯孙权,保全其宗庙祭祀,勿使身后受辱。其二,善待孙权家眷后人,勿加迫害,以示陛下宽仁。其三,江东连年战乱,民生凋敝,恳请陛下免除江东百姓一年赋税,与民休息。”
刘备闻言,毫不迟疑,正色道:“此三事,皆合情合理,更是仁政所为!备岂有不允之理?仲谋虽与备有隙,然亦是一世之雄,自当以礼安葬。其家小,备必视若己出。至于免赋一事,本就在备与丞相计划之中!先生真乃知我心者!”
张昭、顾雍闻言,顿时老泪纵横,再次拜倒:“陛下真乃仁德之主!臣等……必竭尽残年,辅佐陛下,安定江东!”他们深感遇到了明主,心中那点故国之思,渐渐转化为对新朝的期待。
安抚了旧臣,接下来便是最难啃的骨头——陆逊。
陆逊被软禁于一所清净院落,虽无枷锁,却心如死灰,终日面对墙壁,沉默不语。无论何人前来劝降,皆闭目不见。
刘备深知此人之才,若不能为其所用,实为巨大损失,更是隐患。他采纳刘长明“攻心为上”之策,不急于求成,而是先改善其起居用度,遣医官为其调理旧伤,却并不主动打扰。
如此过了旬日,刘备方第一次亲往探望。他屏退左右,独自入院。陆逊背对着他,恍若未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