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仁心纳百川(2/2)
刘备并不生气,只是自顾自说道:“伯言将军之才,备早有所闻。将军乃国士,奈何明珠暗投,困于江东一隅?今汉室倾颓,奸臣当道,正需将军这般大才,廓清寰宇,重振朝纲。备虽不才,愿与将军共扶汉室,留名青史,岂不胜过在此虚掷光阴,抱憾终身?”
陆逊肩头微动,却仍不语。
此后,刘备又数次前来,有时谈论天下大势,有时请教兵法谋略,有时只是静坐片刻便离开。言辞恳切,态度谦恭,完全是以国士之礼相待,毫无胜利者的倨傲。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陆逊虽恨刘备击败东吴,害死孙权,但也不得不被其超凡的耐心、诚意和恢弘气度所触动。尤其刘备那句“共扶汉室”,点醒了他。他陆逊本是江东世族,而江东士族心中,汉室正统观念根深蒂固,为刘备效力,并非效忠篡逆之贼,而是回归正统,心理上的障碍小了许多。
终于,在一次刘备前来,再次提及“北定中原,还于旧都”的志向时,陆逊缓缓转过身,目光复杂地看着刘备,声音沙哑:“陛下……真欲光复汉室?”
刘备迎着他的目光,斩钉截铁:“此备毕生之志,天地可鉴!若有虚言,人神共弃!”
陆逊沉默良久,终于长叹一声,离榻整衣,推金山,倒玉柱,拜伏于地:“臣……陆逊,愿效忠陛下,为兴复汉室,竭尽全力!”
刘备大喜过望,疾步上前亲手扶起,激动道:“得伯言,如高祖得韩信!何愁天下不定!何愁汉室不兴!”他当即拜陆逊为镇东将军,参赞军机,委以重整江东防务、训练水陆新军之重任。
陆逊的归顺,产生了巨大的连锁效应。
在陆逊和已出仕的张昭、顾雍等人共同劝说下,原本誓死不降的朱然,态度逐渐软化。张昭对他言:“文向,我等本为汉臣,今归汉室,何谓降也?莫非汝欲效田横五百士,徒令江东再添新坟耶?”
陆逊亦道:“刘备乃汉室宗亲,仁德布于四海。我等效忠,非为私利,乃为天下苍生,亦为保全江东元气。大丈夫当顺势而为,建功立业于当世,岂可愚忠于一姓而置万民于水火?”
朱然思忖再三,又见刘备确实厚待孙氏家属及降臣,终于长叹一声,解甲归顺。
而被关押绝食的徐盛,在得知孙权得以王礼下葬、家眷无恙,且陆逊、朱然等旧友皆已归顺后,死志渐消。刘备又亲自前往探视,温言抚慰,盛赞其忠勇,并表示期待他能将这份忠勇用于为国讨贼。徐盛最终被其诚意打动,默然接受了食物,虽仍少言寡语,但已不再求死,默认为蜀汉效力。
至此,江东最具影响力的旧臣宿将,基本被刘备以强大的政治手腕和真诚的个人魅力所收服。诸葛亮迅速以此为核心,搭建起新的扬州治理框架,推行新政,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安抚流民。
原本动荡不安的江东,在新旧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竟奇迹般地快速稳定下来。人心渐附,生机复苏。刘备集团不仅获得了广袤的土地和人口,更完整接收了东吴的政治遗产和人才库,实力空前膨胀。
长江之南,赤旗招展,一个新的、强大的南方政权已然成型。其目光,已越过滔滔江水,投向了北方的中原大地。天下二分的格局,彻底稳固,而这两大巨头之间的最终决战,也已进入了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