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武侯治吴(2/2)
水利工程的最初依旧面临很多困境,比如水利工程需大量徭役,易引发民怨。邓艾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招募流民和贫民,不仅管饭,还支付少量工钱,并将工程区域周边整理出的新田优先分给参与工程的民夫,民众积极性高涨。
还有新技术推广缓慢,农民保守。邓艾亲自下田示范,并在每个乡设“农师”,由老农担任,负责教导新技术。在邓艾的治理下,所有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还有最重要的,安抚士族,唯才是举,刘长明承认并保护士族合法产业,邀请张昭、顾雍主持修订《吴科》,融入汉律精神,过程中尊重江东习惯法,一国两制,暂时也不是不可以,等一统天下了,在全面推行汉律,法律的推动还是要更多的时间,现在先暂时这样。
刘长明还在建业设立“东观”,实为高等学府,由张昭任祭酒,招收士族子弟入学,优异者可直接授官。同时,下令各郡县设“官学”,开放招收寒门子弟。定期举行“策试”,无论士庶,均可凭才学入选为郡县吏员,特别优秀者可荐至中央。
办学刚开始的时候士族对寒门进升仍有抵触。刘长明采取渐进策略,初期重要职位仍多由士族或其推荐之人担任,但同时将马谡、董允等心腹安排于吏部要职,逐步提拔如胡综、是仪等出身相对较低的江东才俊,潜移默化地改变格局。
陆逊在此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以其威望和信誉向士族担保新政并非要摧毁他们,而是“共襄盛举,以保江东桑梓永固”,有效缓解了士族的焦虑。
等到各项政策都缓慢推进后,就可以减轻赋敛,发展工商,与民休息了,刘长明严格执行免赋一年政策,并派姜维巡行各郡,弹劾胆敢提前征税或加派杂役的官吏。刘长明还降低了关津税,鼓励商人将益州的井盐、蜀锦,荆州的漆器、铜铁运至江东,换回吴地的粮食、布匹、海盐。由官营作坊主导造船业和冶铁业,同时允许民间参与,收取税费。
新政的推行,每一步都伴随着争议与阻力。若非陆逊倾力支持,难度将倍增。他不仅是在口头上赞同,更是在行动上成为刘长明的“江东盾牌”。
他亲自回到吴郡陆氏宗族,劝说族人率先配合“度田”,交出部分隐匿的佃户,按新制纳税,为全江东豪强作出表率。
当江北魏军张合部趁江东内部调整之机南下骚扰时,陆逊亲率精兵迎击,小挫其锋后稳守营垒,成功击退魏军,确保了新政推行所需的稳定外部环境,也用军功证明了支持新政的江东将领的价值。
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和私人聚会中强调:“曹魏占天时,地广人众。我江东欲存续乃至北上争衡,非变法图强不可!丞相之法,非为削我江东,实为强我江东!诸君莫要自误!”他的态度,争取了大量江东中层士族和武将的支持。
两年的呕心沥血,两年的艰难推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田野之变:广袤的江东大地上,曾经荒芜的田地再次被禾苗染绿。来自广陵的捷报尤为振奋人心——经过反复试验,盐碱地亩产竟能达到普通良田的六成以上!数以十万计的流民和退伍士兵安家落户,盗匪几乎绝迹。“诸葛犁”、“邓公车”成为农家宝贝。
仓廪之实:免税期结束后,恢复征收的赋税因生产恢复、户口增长和吏治清明,第一年入库的粮帛就超过了孙权时期鼎盛年份的水平。建业、京口的大型官仓再次堆满。
市井之荣:吴郡的织坊日夜不息,商船往来如梭,长江水道前所未有的繁忙。一个新的、连接益荆扬交的庞大商业网络正在形成。
人心之附:江东百姓对蜀汉政权的认同感日益增强。他们开始相信,这位丞相带来的不是征服和掠夺,而是秩序、土地和希望。民间甚至流传起“刘皇叔,诸葛相,分田地,免钱粮;陆都督,保家乡,日子越过越亮堂”的歌谣。
刘长明与陆逊站在建业城头,望着这片焕发新生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更沉重的责任感。江东已然巩固,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国之柱石”。下一步,便是将这积蓄的力量,导向那最终的目标——北定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