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君臣相疑(2/2)
成都城内,流言蜚语悄然传播,添油加醋,绘声绘色。诸如“诸葛亮在江东出行仪仗逾制”、“江东童子皆颂诸葛丞相”之类的言语,不断传入刘备耳中,也成了益州派官员攻讦刘长明的“罪证”。奏章如雪片般飞向刘备案头,虽未直言造反,但字里行间充满了“权臣震主”、“尾大不掉”的警示。
与此同时,江东之地也人心惶惶。魏国细作的活动,以及一些被刻意制造的“误会”,让张昭、顾雍等人倍感压力,陆逊也察觉到了空气中不寻常的猜疑气息。
终于,一日朝会,数名益州籍官员联名上奏,言辞激烈,直指刘长明在江东“专权跋扈,收买人心,恐非人臣之福”,甚至有人隐晦提及“陛下当思淮阴之事”。
刘备看着这些奏章,听着殿下的攻讦,面色逐渐阴沉下来。他猛地一拍龙案,勃然大怒:“放肆!丞相乃国之柱石,岂容尔等肆意污蔑!?再敢有妄议丞相、离间君臣者,定斩不饶!”
然而,刘备的强硬态度,反而让李严等人更加恐惧。他们并非全然相信诸葛亮会反,但他们害怕的是诸葛亮权力过大,损害他们的利益,将来益州派、东州派永无出头之日。于是,数名官员竟在散朝后,集体跪于宫门外,“冒死进谏”!
李严涕泪交加:“陛下!臣等非敢疑丞相忠义!然权柄过重,非国家之福,亦非丞相之福!今流言四起,纵是虚妄,亦伤陛下圣明,损丞相清誉!为大局计,为江山社稷计,恳请陛下暂召丞相回朝,叙功休养,同时亦可派重臣巡按江东,以安天下人之心!如此,既可保全君臣之恩,亦可彰陛下掌控全局之威!臣等一片赤诚,皆为大汉,纵死无憾!”
这番话,冠冕堂皇,句句看似为国为民,实则字字诛心。它巧妙地将“刘备的掌控力”和“刘长明的声誉”放在了天平上。
刘备看着跪在宫外的老臣,又想起近日来越来越多的密报和流言,尤其是关于诸葛亮重用私人、与江东大族过往甚密的报告,心中那根名为“信任”的弦,第一次发生了剧烈的震颤。
他想起老祖宗刘邦的故事,想起无数功高震主的前车之鉴。他可以完全信任诸葛亮,但他不能不考虑身后之事,不能不考虑朝局的平衡。更重要的是,作为帝王,那种对权力失控的本能恐惧,开始悄然滋生。
“难道……孔明真的……”一个可怕的念头,一旦产生,便如同毒藤般缠绕心头。
沉默了许久,刘备终于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冰冷:“传朕旨意:八百里加急,送往建业。召……丞相诸葛亮,即刻回成都……述职。”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陛下刚刚还在维护丞相,转眼却将其紧急召回?这分明是心中已起疑窦!益州派心中暗喜,荆州派愕然不解,东州派默然观望。
消息如同插上翅膀,迅速传开。举世皆惊!所有人都明白,“述职”只是一个借口。刚刚经历大胜、如日中天的蜀汉,其最核心的君臣关系,终究因为猜忌和谗言,出现了一道清晰的、令人不安的裂痕。
远在江东的诸葛亮接到这封措辞平静却暗藏雷霆的诏书时,会是何种心情?他将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又将把刚刚统一的南方引向何方?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艘即将从建业驶向成都的官船之上。